蔡秀梅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學校德育的基礎課程,對學生全面學習法律知識、增強道德觀念與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設計道德與法治課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課堂教學實踐,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觀念。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與初中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如何讓課堂教學設計更好地發揮教學的作用,彰顯學科教學的特色與魅力,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樂趣,并培養其綜合素質,是廣大初中政治老師最關注的問題。本文就以法治教學為例,談一下如何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問題。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設計,要體現立德樹人的理念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與道德觀念,讓學生能夠守法明理,做一個具有法律素養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合格公民。初中生正處于性格塑造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樹立一個正確健全的道德觀念對他們來說是受益終生的。教師在教學時,應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講解各國文化的多樣性,讓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尊重文化差異的同時,還引導學生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產生民族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樹立對待世界文化和本國文化的正確態度。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養和道德品質,首先就要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一方面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提高自身學科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素養,以自身豐富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
二、道德與法治課設計,要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而積極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與同學間的交流來獲取知識。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比如我設計八年級下冊《加強憲法監督》一課的教學時,就運用了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具體設計是這樣的:初中生小明為了掙零花錢,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工地上打工,被老師發現了,然后從老師的角度講解法律知識,告訴學生、用工單位的老板以及學生家長,使用童工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最后由執法人員依法對工地老板做出處罰。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表演和觀看,就此種現象進行討論,并從中受到教育。這一教學設計,創設了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真實的情境,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增強其法制觀念。所以,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這一教學方式,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考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提高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提升道德與法治的素養。
三、道德與法治課的設計,要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風向標,所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目標的制定要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培養,只有這樣才不會偏離最終的教育目的。目標的制定要結合學科目標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落實到課標上來。比如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課《網絡交往新空間》這一課時,要求教師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并對本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最終確定學習目標。以下是具體教學設計:知識目標:了解網絡交往的兩大特點和網絡交往的規則,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能力目標:能夠認識網絡交往的兩面性,學會正確利用網絡,使之為生活和學習服務;初步培養抵制網絡不良誘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在網絡交往中保護自己;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成理性看待網絡的意識,初步培養遵守網絡規則的意識,享受健康的網絡生活。這三個目標的設定,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識,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與素養。
四、道德與法治課的設計,要理論聯系實際
道德與法治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應結合教育的實際情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樂于探究的意識和學習習慣,并加強對學生能力素質的教育,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生活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在今后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為學生以后的發展鋪好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春霞.淺談中學思想品德課的優化教學[J].文學教育(中),2010(6).
[2]戰祥翠.論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2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