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欣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課程核心素養的評價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表現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能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理念的評價方式。但在實際運用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教師應在實踐中如何遵循表現性評價的理念,采用多元化評價標準,評價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獲得的綜合性素質和能力呢?結合教學實踐和案例,呈現了一些觀點。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核心素養;表現性評價
作為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一直是課程實施中的難題。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重點并不在關注學生所習得的知識方面,而是更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評價活動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自身的體驗與經歷,關注他們怎樣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問題解決的能力養成。所以,基于核心素養養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每一項實踐活動中,關注學生具體的表現和他們的探究、實踐和創新思想等。
筆者結合“觀課”活動,發現在教師的評價活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許會影響評價活動的真實意義,或不能完全體現評價活動的真正價值。為了尋找更好的解決策略,筆者曾在自己的課堂中加以實踐、探究,現將獲得的一些收獲與大家分享。
一、例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實踐課程,其課程評價是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形成的,與其他傳統學科課程的評價有著很大不同。它倡導一種質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整體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等,具有全面性和多樣化的特點。它是踐行課程育人理念、實現課程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課程核心素養,推進課程常態化實施的重要抓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核心素養評價的困境在于,課程實施時間短、難度大,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方式掌握得不夠熟練,導致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課程的有效實施。當前學生評價的設計都太過關注學生記憶零散知識的能力,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對于怎么評價、評價什么、誰來評價這些問題存在模糊的認識和操作上的偏差。
【問題1】勞技課中的評價——形式大于過程,缺乏深度評價,不能體現新課程的評價理念。
【案例】某班進行一次“中國結—鞭炮結”勞動技術課,活動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使用繩子編制鞭炮結。老師為了讓學生學會制作方法,采用中國結藝術作品圖片展形式導入,再通過教學視頻展示鞭炮結制作的步驟。整節課大部分時間是老師的講解,留給學生動手操作的15分鐘左右的時間也是在跟隨教師模仿制作中度過。
【分析】縱觀全課,雖然有一部分孩子完成了作品,教師在課堂接近尾聲時,也選取了個別同學的作品進行簡單展示,評價哪個做得美觀,似乎評價環節也有所體現。但筆者認為:在這種重視講解,重視模仿操作,忽視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評價過程中,同學們的同伴合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主動學習能力都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與提升。
【改進策略】如果教師在示范講解的過程中,能穿插小組合作活動或自主探究活動,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活動操作時間和機會,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樣,孩子也許雖然學得慢一些,但學得可能更牢固一些。教師以評促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表現性評價可以讓學生對同伴的表現更清楚一些,對自己努力的目標更清晰一些。
【問題2】同類內容在不同年級的實施評價——同質教學,目標缺乏梯度,讓基于能力發展的表現性評價難以體現。
【案例】在觀課中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在不同年級實施時,教師制定的活動目標卻大同小異,基本沒有體現出不同年段特點和活動主題的獨特性。比如,在我聽到的課中有這樣兩節課,主題都是“采訪”,一位老師上四年級,另一位老師上六年級,他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分別是:
四年級“關于‘家庭用水情況的直面采訪”活動目標:(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采訪的方法和技巧,學會采訪他人。(2)經歷采訪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六年級“采訪初體驗”的活動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采訪的特點,初步掌握采訪的方法和技巧。(2)讓學生學會確立主題,經歷自主設計采訪問題的過程,學會設計采訪問題。
【分析】兩個活動主題雖然不同,但就從目標制定上看,似乎兩位老師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活動目標設計大體相同,評價標注也沒有具體的表述,而且似乎六年級的目標比四年級的目標還要淺顯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基于能力發展的表現性評價如何體現?
【改進策略】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及年段特征,將課程目標制定得更清晰一些,形成同主題不同年級的學習目標及要求,并由此設計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這樣,針對學習活動的學生表現性評價就可以在促使核心素養養成和提升方面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表現性評價是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科學把握與合理激勵上的一種評價方式,強調把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作為一個“真實”的評價場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點滴都是他們評價的依據,這也是新課程形態需要的評價方式。教師應在課程實施中積極嘗試使用表現性評價,深化認識,不斷積累經驗。隨著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表現性評價一定會日趨完善。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9.
[2]王一軍,呂林海.校本課程開發:小學案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錢新建.綜合實踐活動表現性評價的認識、開發與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5).
[4]楊靜娟.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與探索[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0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