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冬秀
摘要:隨著新課改如火如荼的進行,作為初升高的主干課程,九年級語文也是新改革的重中之重。九年級是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語文老師在教學時需格外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課外讀物,選擇積極向上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時代下,老師也需引導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具有思辨能力,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才。在這種潮流下,如何引導學生也是當今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旨在探討一些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方法,為九年級語文接入課外學習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九年級語文;課外學習;引導
一、順應時代潮流,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大家對于課外閱讀的引導,許多老師還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中。大家都認為課外學習還停留在學者研究的階段,和一線教學的老師關系不大。還有一些老師會認為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太大的好處,所以不會非常積極的推動學生去進行課外閱讀,甚至某些老師還會剝奪學生課外學習的權利。但事實上,老師平常教學所用的教材,在編寫的時候比較關注學術方面的內容,每本教材有著內在的聯系,但可供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是很多,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并且,由于教育的差異性,不同地區的教學水平不一樣,學生的語文水平可能千差萬別,故而需要老師去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課外讀物,滿足學生精神上的需要。同時,在選取閱讀材料時,老師也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對閱讀材料不斷進行更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可以選取一些關于“一帶一路”的評論員文章,也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經典的國學著作,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時事,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作為一門學科,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漢語的學習,是要陪伴一個人一生的。所以僅僅依靠課堂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支撐學生一生的語文功底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故而,老師要順應時代潮流,培養學生的情操,增加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選擇合適課題,加強學生思辨能力
語文的學習,是對一門語言學習的過程。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老師在教學時要注重這種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對于一個問題不能設定標準的答案,學生應該有自己對文章的想法,老師要充分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同時,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分享自己對不同內容的見解,然后將自己的想法與同學觀點相比較,求同存異,完善自己的觀點。九年級的學生,其年齡階段正是對一切東西充滿好奇的時候,老師可針對學生的這個特性,在教學中加以發揮,讓學生在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后再加以講解,并進行引導。在教學時,老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給學生發揮的空間,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對《孔乙己》中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一內容進行講解時,老師就可以給學生思辨的空間。講解到最后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思考,讓他們去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意思以及所影射的內容,然后把不能完成的內容和其他小組的成員進行交流,加深理解 ,最后再又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了學生,也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語文的學習,最注重的就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但是,僅靠課堂教學,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進行相關的課外延伸閱讀,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眾所周知,學習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興趣,所以老師需要從各個方面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其中,如何引入課堂內容就顯得格外重要。老師在課堂引入時,可引用各種名言警句,充滿風土人情的故事或者制造許多懸念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可以抓住學生最關注的點。通過課堂的引入,也可以增強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優化語文課外閱讀環境
課外閱讀環境也影響著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只有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學生的閱讀興趣才會加強。老師可以增加各種課外活動,依照不同的內容,舉辦各種各樣的比賽,例如故事會,朗誦會,辯論大賽等各種形式的比賽,增加學生的競爭性。這些活動的舉辦也增強了學生的聽說水平。同時,學校也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閱覽室和一些學習的課外讀物,優化學生的課外閱讀環境。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去對某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全方位,多層面的去對該內容進行深刻解讀。
例如,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古代白話文小說。教師就開始講課之前就可以給學生安排相應的任務,讓學生合作完成一些課外古代白話文的閱讀。然后讓學生之間相互分享自己所讀文章的內容與見解,比較課本內容與課外閱讀的內容有何區別。這樣,學生既學會了課本知識,也進行了課外延伸,提高了學生課外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錢前.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8)
[2] 陳永忠.構建初中語文有效教學課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