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姿
摘 要:當前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scratch軟件滲入到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如何有效吸引了學生的專注力,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加強了他們的編程能力。
關鍵詞:scratch教學;思維導圖;自主學習
Scratch軟件直觀、形象的積木式指令代替了VB,C++等復雜、冗長的命令,讓學生不需要記憶大量的代碼指令就能夠輕松創作出交互式的故事、游戲、音樂、藝術等。Scratch教學演繹一場“思維”戲,里面有編劇(設計動畫),有導演(組織動畫),有演員(表達動畫)來表演一場大戲。我引用思維導圖滲透到整個教學環節中,簡化優化編程,提高效率,增進思維。下面談談scratch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感悟。
一、確定主題
主題的選取應適合學生的特點。我所任教的年級以六年級為主,他們的這一年齡對老師不再唯命是從,對枯燥的說教和單一陳舊的訓練不感興趣,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到信息技術學習上來。另一方面計算機啟蒙教育很多在校外,他們早就被家長、社會環境影響,滲入了電腦是用來玩的這種無形的想法。學生看到電腦就想到了玩游戲。怎么吸引這些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計算機思維的鍛煉和想象,scratch就可提升他們的興趣。利用他們對scratch的喜愛,我嘗試著用scratch設計動畫入手,如游戲設計“打地鼠”“太空大戰”“走迷宮”,故事動畫有“太空旅行”“上學一天”貼近學生而又有趣味。這一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認知、興趣愛好上有很大的差異,能夠做出個性鮮明的作品。
二、化身創意編劇
編劇具有很強的文字表達能力,以文字形式表達作品,化無為有,化腐朽為神奇。在scratch動畫設計時教師情景導入,再請學生改編設計,同學們爭先恐后出點子,擊撞出思維的火花。例如,在設計“太空大戰”這個游戲時,學生對這個游戲的想法很多:一生說飛船碰到字母障礙會有抖動反應;擊中的目標越多飛船會聚集越來越強的能量,可以升級高一級別的飛船,或發射的子彈威力增強,同時能夠炸掉臨近的障礙;進入下一關卡,敵人變強大需要擊中2次才可消滅。又如,“打地鼠”編寫時,學生描述沒被打倒的地鼠會很嘚瑟,扮鬼臉、發出得意的笑聲等。在這過程中,學生從游戲玩家變成游戲設計者,思維的火花令他們閃閃發光。Scratch軟件實現了他們的創意,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和創新思維。
三、導演的策略
一場舞臺劇,一部電影的靈魂在于導演如何表現。怎樣細致地表達劇本,導演要安排得當。斯金納教學方法認為學習過程的有效進行有三個條件:(1)小步驟呈現學習材料。(2)對學習者任何反應立即予以反饋。(3)學習者自定步調學習。每步內容很少,整個系統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安排[1]。英國人托尼·巴贊發明了一種訓練人們發散性思維的工具——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因模仿人腦皮層的放射性結構而具有創造功能、啟發功能、助記功能和理清思路功能[2]。程序教學安排有兩種形式:“直線式、分支式”。基于這兩個理論我用思維導圖分解動畫情節,明確細化一部大工程的作品,小步小步地攻克每個難點。
例在制作《大魚吃小魚》游戲時學生用思維導圖畫出自己的想法,如下圖1:
圍繞主角簡明扼要的文字及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圖形、符號,這種圖文并茂直觀的方式明確思路、拎出要點,對分步解決問題提高了效率,學生在繪制這種“直線式、分支式”的圖文時就能理清頭緒并找出了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條理清晰,分步明確,精細化的學習目標更加有效,學生獲得的成功感就越強,減少了挫敗感,增強了自信心,主動學習的愿望越來越高。
“導演”分解了“戲份”,編程者梳理了他的環節,目標明確,指令清晰,教師也能有效地授課引導,能培養積極探索的精神,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
四、演員表達思維
一切就緒以后演員就要登場。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利用scratch里的圖形化指令,搭建腳本實現動畫,重點是要搞清內部角色的聯系。例如,《時鐘》腳本編寫時,主角就是秒針、分針、時針,如何實現時鐘的效果,首要搞清時鐘里時、分、秒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2,理解后嘗試用指令表達出程序。思維導圖更易修改,發現錯誤,及時修正。
思維的精細化,這種行為的操練讓學生能容易操作,方便記憶。慢慢改變學生缺乏條理性的思維與邏輯,變成善于表達,善于交流的人。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編寫,最后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Scratch引入課堂,以其多變的內容、可視化圖塊式編程工具而受到了學生的喜愛。教師在指導學生畫思維導圖、整理思路、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開發創造性思維能力,加強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B.F.斯金納.超越自由與尊嚴[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2]托尼·巴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作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