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摘要】鄉土歷史資源是歷史教學中很好的補充,其對高中歷史教學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四點:第一是鄉土歷史資源有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創新,引導學生探究歷史內涵;第二是鄉土歷史資源的探索與考證,有助于增強高中學生歷史體驗實踐與探究能力;第三是鄉土歷史資源的多元呈現,豐富了高中學生歷史學習方法與方式;第四是鄉土歷史資源極大地拓展了高中歷史教學的史料研究視野,有助于學生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關鍵詞】鄉土歷史 歷史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37-02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在建構理論、多元文化理論等指導下,進入到更全面、更綜合的階段,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學生學習主流方式。在這一背景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日益成熟并被社會所重視,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局面。在這種教學變革中,鄉土歷史資源卻成為了歷史教學的“香餑餑”,不僅深受學生的喜歡,而且還為歷史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養分。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創新歷史教學內涵、增強歷史體驗實踐、多元化歷史學習及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等四個方面,來論述鄉土歷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以鄉土歷史資源為補充創新高中歷史教學內涵。
高中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僅僅是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而是深刻體會在歷史變革中形成的人類發展與社會發展規律,從而指導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飛速發展。但受限于教學篇幅與歷史體系,高中歷史教材所呈現的歷史往往是宏觀的歷史,缺乏對微觀歷史的考察與研究。這固然可以讓學生全面了解人類發展的社會文明史,但卻是泛而不精,不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史實研究精神。而鄉土歷史資源則恰恰以微觀的史學切入口,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宏觀歷史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從這一角度上來說,鄉土歷史資源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有益補充,在創新教學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探究歷史發展內涵。鄉土歷史資源由于其地域性特色,學生們對這一素材往往非常熟悉,且形成了一定的史料積累。這正好契合了高中歷史教學發展的需要,即以學生史料積累來豐富、探索歷史真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以紅色鄉土歷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為例,紅色鄉土歷史資源是學生正確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重要素材。一般而言,在各地都有這些鄉土歷史資源,但卻被認為是對共產黨的歌功頌德。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不僅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通過唯物史觀來引導學生在鄉土歷史資源中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確立的歷史根源。如井岡山革命圣地就有諸多1930年代黨在這一發展時期的歷史政策文件資源,通過這些文獻資源的考察與學習,學生們對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張、建黨宗旨、歷史使命、地位確立等都會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土地革命政策對黨的發展壯大、解放戰爭的勝利、建國后歷次土地改革及土地承包制等都會有很深刻的理解。這樣一來,微觀鄉土歷史資源不僅為歷史教學創新提供了契機,而且還豐富了歷史教學的內涵,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
二、以鄉土歷史資源來引導學生體驗歷史實踐活動。
筆者認為,鄉土歷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最重要的在于學生歷史體驗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是因為:第一,通過對鄉土歷史資源的考察探究,高中歷史教學的視野與史學觀點會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所理解,這從根本上扭轉了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認識。第二,在鄉土歷史資源的考察探究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歷史學習是一門重視體驗與實踐的學習,其考察探究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培養的過程。通過對鄉土歷史資源的考察探究,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運用到其中,這極大地促進了班級學生歷史水平的整體提高,為歷史教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第三,通過鄉土歷史資源這一學生熟悉素材的體驗實踐,生活化教學能更好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運用。鄉土歷史資源既貼近了學生生活與習俗,又是個體歷史微觀的觀察切入口,通過其體驗實踐,學生對生活化教學會有更深刻的體驗,從而促進了歷史教學的發展。
如筆者在新聞中看到一個廣東省東莞市的教學案例,歷史教師通過對虎門硝煙等歷史博物館的考察,帶領學生通過對文獻、遺址等走訪,全面地將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鴉片的史實梳理出來,并形成了一份份調查報告在校內進行展覽。這一案例不僅大受師生們的喜歡,培養了學生考察歷史、探究歷史的能力,而且還被該市樹為禁毒素材,成為社會宣傳禁毒運動的平臺。而在筆者看來,在對鄉土歷史資源考察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體驗歷史的過程,對學生后期近現代中國屈辱史的學習有更為重要的影響,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通過鄉土歷史資源的考察,在歷史體驗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以鄉土歷史資源來引導學生多元化歷史學習法。
在多元文化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多重文化的審視。一方面來自本土歷史觀念與文化傳統的影響,使歷史教學帶有某種傾向性。如傳統史學觀下,中國歷史重政治而輕經濟,那么經濟史顯然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就會日趨低下。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當代史幾乎都是以科技、經濟、軍事、政治為主要內容。那么傳統史學觀下編撰的歷史教材就面臨著沖突。另一方面,隨著世界一體化的大發展,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歷史教學的主流思想,如何引導高中生在多元文化中更理性地認識歷史,就成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之一。而由于學生課業繁重、知識面相對狹窄,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可能不到位,高中歷史教學要通過鄉土歷史資源的引入,教會學生多元文化下的歷史學習方法。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鄉土歷史資源帶有的某種天然文化屬性,其對主流文化與傳統文化都有較大的區別,有助于學生以此來切入多元文化歷史學習。
筆者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相關歷史中,受《被遺忘的戰爭》一書影響,就讓學生通過鄉土歷史資源去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動向。由于《被遺忘的戰爭》是研究廣東地區1854年——1867年間客家人與本地土著的沖突,其間又穿插著太平天國運動,甚至可以說土客沖突幾乎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運動的走向與發展趨勢。而此書的寫作也是帶著一定客家族群傾向,因而看作為另一文化形態下的歷史重構。受此書啟發,筆者在教授過程中帶領學生從本地歷史發展特別是地方史發展形態出發,通過對地方史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發展,來考察太平天國歷史,從而更客觀地認識到太平天國運動的進步性與落后性、成功處與失敗處。這種本土視角下的歷史考察,有助于學生對多元文化歷史史料的研究與考證,更理性地評價歷史,形成較強歷史思維。
四、以鄉土歷史資源來拓展高中歷史教學史料研究。
培養高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由于歷史教材所涉及到的有關史料要么被有關專家研究比較到位,要么都是相比宏觀的素材,高中學生研究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都不太適合高中學生的研究。而鄉土歷史素材則不一樣,其特殊的鄉土歷史素材往往較具體地記錄了歷史事件,直接與地方發展相聯系。通過鄉土歷史資源來考察歷史,不僅能從微觀實現對歷史真相的體察,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還有利于學生史實實證素養的培養。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筆者從傳統教育與儒家思想的發展出發,引導學生從鄉土歷史資源出發,通過史料記錄來考察某一歷史時間書院的建設、教育模式、招生模式、教學內容、教材體系等,通過從某一角度上來切入到自己考察研究的范圍。如某一學生學習小組,通過對1900年至1940年本地書院建設與辦學指導思想的變化歷史考察,與“五四”運動前后二十年的文化史發展結合起來,很好地就找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掌握了這一時間中國文化史的發展。而在考察過程中,這些學生們找到書院建設、辦學指導思想變化的動態過程,并通過考證史料一一去驗證自己的考察結論,有效地培養了自己的史料實證素養,強化了自己歷史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未來歷史學習建立起較好的學習思路與學習模式。由此可見,以鄉土歷史資源的考證為突破口,通過鄉土歷史素材的逐步驗證,有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史料實證素養,拓展歷史學習視野,從而促進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鄉土歷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范圍很廣,既有課堂歷史教學的有益補充,也有專題本地史的定向考證,更有鄉土歷史資源體驗實踐等。通過這些方式的滲透與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客觀地認識歷史,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的歷史學習能力,為學生未來學習工作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魏薇.鄉土歷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03):123.
[2]侍榮軍.鄉土文化資源開發與高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科普童話,2018(06):18.
[3]譚振基.鄉土文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8(3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