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培養素質身心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如何在初中階段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把握人生的正確方向是學校和教師不容推卸的責任。本文從教學、情感、信仰這三個方面入手,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師生之間交流互動以及教學理念轉變的有機融合對加強學生德育教育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政治 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71-02
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培養素質身心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是必須時刻關注和不斷思考的永恒命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首要因素就是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創新。初中思想政治學科承擔著幫助學生樹立健全人格的重任,政治教師更應該努力更新自己的育人觀念,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在初中時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筆者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始終堅信“真學、真情、真信”的教學觀念,即教學要真,情感要真,信仰要真。
一、教學要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對教師而言,“教”意味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以初中政治課教學為例,政治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傳統政治課堂很難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政治教師僅僅對于課本的政治知識進行教學,可以預見教學的效果肯定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新課改反對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傳授,更加強調理論知識與時間技能、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個人情感與人生價值的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上要淡化模式化的教材知識體系,加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養成、素質提高、身心健康發展。政治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應該隨之發生轉變。教學要真,不僅僅是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取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保證教學活動高效有序推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大多數在于教學模式或者教學理念與學生的個性,與時代不相適應。教師不單純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實施者,更應該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教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方法。方法比知識重要, 知識不是智慧,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智慧。
二、情感要真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教育在于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心心相印,唯有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無聲語言,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心理學研究認為,每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外顯或者內隱的潛力和特質,并且內心都有展示自我,表達自我以及完善自我的欲望。一旦這種潛質被激發,與學生內心的期望相吻合,那么就會促使學生向著積極的,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關心每個學生的進步,關注其每個階段的成長。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認識到學習進步和個人成長的最終受益者是自己,以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全面發展為目標,而不單單只關心成績的高低。英語中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中國古代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名言。作為教師一定要相信每個學生成才的機會是均等的,只是對于成功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習能力的高低以及自身素質的不同,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一樣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對待事物的態度。初中學生在個體心理發展史上處于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的理解能力隨著知識經驗的增加和抽象思維的發展而有明顯的提高,對于社會中的各種現象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辨別能力。能夠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一些比較復雜的邏輯關系,具體表現在他們常常不滿足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和書本中的知識,喜歡獨立地尋求事物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和內在規律。因此,在政治課的教學上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積極引導和發掘學生關注的焦點,對學生感興趣的自然或者社會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善于對抽象化的知識在現實中尋找形象化的參照物。
三、信仰要真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愛好”。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在于創造特定的教學情境。采用情境式教學和開放式討論的方法培養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辨別基本是非的能力。情境式教學可以依托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來生動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愛好,開放式討論更適合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信息和情感交流,學習和理解教學內容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有著各自的認識和理解,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是動態的和不斷持續的。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采用“故事新編”的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例如在講解近代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就可以借用《伊索寓言》中的龜兔賽跑故事為例,中國共產黨憑借著謙虛謹慎,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贏得了勝利。但現在大陸和臺灣的關系是新時代的龜兔賽跑,現代社會提倡的更多的是合作關系而非競爭關系。引導學生思考龜兔賽跑中怎么才能實現共贏。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傳遞耐心、專注、堅持等精神品質,這是一個人成才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于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
理論是歷史知識的總結和積淀,現實是歷史的不斷前進和發展,我們不能脫離現實進行授課教學。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信息傳播已經平民化、網絡化和碎片化,每天都有學生感興趣的事情發生,學生每天都會接收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在人生舞臺上真實上演的情景劇,為政治課堂教學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課程內容方面,新課改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在日常的政治教學準備中,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現象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教會學生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待和思考問題。加強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學觀念不能也不應該止步不前。課堂教學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社會發展的實際。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生活中的政治,生活中的知識,才能讓學生從“學會”開始向“會學”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障礙、疑問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不斷循環,不斷去試錯,在探索的過程中“野蠻生長”。
政府工做報告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教育改革中也應該提倡教學的個性化定制、教育的柔性化育人,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認真精神。“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是聽起來簡單,要做到卻很難的標準。對于理想信念的堅守和對信仰的執著堅持不會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習近平強調: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青年強既包含道德品質、個人素質、能力水平,也包含身心健康、信念信仰。在競爭日益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資源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培養學習的興趣、意愿和能力,比傳播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由生長、有個性的發展,使之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教育的真諦[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陳有根(1959-),男,江蘇揚州人,任職于方巷鎮中心中學,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