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瑋珺
【摘要】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要以史料為前提,歷史理解為基礎,是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教師引領學生建構歷史解釋的教學實踐,應明確歷史解釋的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意識,實施有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形成正確的史學觀和學習方法,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解釋 歷史理解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49-02
一、引言
“歷史解釋”已成為我國歷史課程的一個核心概念和關鍵詞,而如何更好的讓教師和學生理解這一概念并且落實于教學中已成為歷史學科教學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之一。
二、歷史解釋在教學上的內容要點
歷史解釋落實于教學要求學生應在一定史觀的指導下進行,透過歷史想象看歷史的本質,從紛亂久遠的變化演進中探尋歷史的規律,總結規律,高中教師顯然很清楚這點。中學歷史教師戴加平的切身體會是:“有什么樣的歷史觀就有什么樣的歷史解釋。”在我國,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就是我們進行歷史解釋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歷史解釋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要點。
1.探究歷史事件的因果
因果概念,是解釋歷史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用來解釋兩件事或兩種狀況之間的關系。斯坦福說:“原因與解釋是兩種觀念,……人們常把二者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大部分解釋是在探究原因,乃至人們常將‘探究原因等同于解釋。”對于歷史現象的因果分析,筆者認為必須堅持的兩條基本原則,一是以時間的先后順序為前提,二是以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為依據,二者缺一不可。
2.分解歷史事物構成要素和時空
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由各要素構成的一個整體。解釋歷史事物,應讓學生清楚明白的知道其成分要素,做到學史透徹,透徹而后感悟。如解釋隋唐三省六部制時,就應將各部權力機構加以剖析。通過分解讓學生了解三省可分為內史省(后改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等,只有經過分解、剖析才能更加清晰地在頭腦中構建該知識體系。
時空也是歷史的存在方式。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時空里,歷史事件也總是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按明確統一的標準或者按照起點、關鍵點和終點去分解歷史事件。另一方面,經過人類的長時間生產活動的作用,學者又將空間分為地理空間和人文空間。
3.闡明歷史意義
約翰·托什強調指出:“對意義的解釋處于歷史學家研究的中心地位。歷史事件意義的作用筆者不再強調,但是在高中教學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更好地闡明意義。從歷史事件與后續事件的相關聯中闡明該事件的意義。例如“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等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誕生,我們可以看出并解釋“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根據歷史事件發動的目的來闡明歷史事件的意義。
三、歷史解釋的意識培養
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就要求學生學會如何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判斷。當然,高中生這種“歷史解釋”的意識養成它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最好的方法便是教師一方面借助平時必修課程的教學不斷進行的點滴滲透,另一方面借助相關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和開設,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以下從三方面談談學生歷史解釋意識的培養。
1.在論述和評判歷史時,要注重培養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各種聯系,如縱橫聯系、古今聯系、中外聯系等
例如在必修Ⅱ講民族工業“黃金時期”出現的原因時,教材介紹了三點:民國成立,政府實行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政策;政府倡導使用國貨;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教師這時應該讓學生思考是否有外因的推動,讓學生去聯系世界史分析,而后得出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2.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史觀,解釋歷史事件時能夠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要求結合史實去論述似乎已成為近幾年高考試題的靈魂了,當然這種能力對于學生的培養是不易的,也是屬于“歷史解釋”能力的最高層次的能力。近五年來,新課標全國卷第41題無論怎樣變化都圍繞著在一定的史觀下,“以史證論,因論據史”這一命題思路。教師在授課時就要注意教學生如何提煉觀點、找到論據(史實)。
四、結語
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歷史的解釋能力,要使學生接觸不同的史料、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歷史情境和當代背景下,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樹立正確的史觀。如何更好地落實歷史解釋在課堂實踐中,必然仍是歷史教學研究的重點,需要不斷研究、不斷進取、不斷突破。
參考文獻:
[1]何平.西方歷史編纂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邁克爾·斯坦福.歷史研究導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