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傳慧 劉月濤 張青瑞 徐環斐 丁麗 王政
【摘要】隨著“互聯網+”與高校教學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發展,《化工工藝學》課程的教學中,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基于信息技術的手段有機結合,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現代教學優勢互補,不僅增強了課堂效果,而且提升了教學品質。
【關鍵詞】互聯網+ 化工工藝學 混合式教學
【基金項目】2016年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BPI工程能力培養層級的化工專業課教學模式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22-01
一、《化工工藝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概述
《化工工藝學》課程以典型化工產品生產工藝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其工藝路線、反應原理、影響因素和工藝條件等內容。但以往課程的理論教學主要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上的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參與度低。且學生在校期間對實際化工生產過程接觸較少,對儀器設備的性能比較陌生,不利于學生畢業后從事化工專業的工作。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化工工藝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構建網絡空間教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網絡空間教室是一種集網絡授課、資料下載、在線交流、微視頻課等一體的學生自助學習的新型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的重點從講述知識點轉向給學生啟發,回答學生的詢問和質疑。教師通過跟學生進行在線交流,能明確的知曉學生學習的進度,從而調整教學計劃。《化工工藝學》是一門講授化工過程的課程,運用動畫展示不僅能清晰明了地向學生展示整個工藝過程,解決學生操作能力不足,或者只會機械操作,不懂原理等問題,還能啟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提高教學質量;而將微視頻課教學融入傳統教學中突出了《化工工藝學》課程的重點和難點,看似知識點瑣碎,沒有系統性和全面性,實則主題明確,內容突出,有助于學生有選擇的進行個別學習。使得課堂更加自主,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率。
(二)配備在線化工仿真平臺,拓寬學生的實踐能力
《化工工藝學》是一門講授工藝路線、工藝條件確定以及主要設備特點的一門課程,其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工藝紛繁、流程復雜。而學生在校期間對實際化工生產過程接觸較少,對儀器設備的性能比較陌生,學生學習的熱情不高。化工仿真實訓恰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傳統的化工仿真實訓往往是單機操作,無法對具體的、突發的事故進行解決。另外,學校的化工仿真實訓平臺有限,并不能滿足全體學生隨時培訓的需要。因此,搭建在線仿真實習平臺,與理論教學形成互補,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培訓。學生可以通過該平臺隨時學習,反復訓練,邊學邊練,學練結合拓展了學習時空,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滿足了化工生產安全操作、訓練的要求。
(三)依托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
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則是結合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整合課程資源、軟件研發和數字圖書館等方面的優勢于一體的新一代網絡教學平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下測驗、隨堂小測驗、期中考試等,教師提前在平臺上布置測驗試題,發送給所有學生;學生登錄平臺做題,題目順序隨機生成;學生成績自動在平臺中生成,教師可以自行在平臺中導出成績單;測驗過程效率高,速度快,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依托該平臺,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測驗,并及時匯總分析學生在線答題中出錯概率較大的習題,發現學生知識技能的短板,在后續的教學中加以強化。此外,將教學資源上傳到數據庫,學生可以隨時對沒有掌握或感興趣的知識點自行查看,不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
三、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體會
(一)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大學課程的時間間隔較長,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知識連接度低;課堂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情意發展和價值觀的形成關注不夠,教學過于程序化和模式化。而混合式教學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教學形式多樣,學生隨時可以接收到老師們的知識的啟發和引導,老師也可以隨時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生進行線上線下互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得師生角色發生了轉換,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教師教學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滿堂灌”,到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對學生啟發,回答學生的詢問和質疑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化工工藝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效率的增強離不開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的改革,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將互聯網與傳統模式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任軍.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推進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4).
[2]譚柏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J].貴州教育,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