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中學生存在自控能力不強、自信心缺乏、青春期叛逆等心理問題,文章基于核心素養的健康生活素養要求,從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面進行問題歸因,并據此提出營造良好氛圍、加強心理疏導等改進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3
作者簡介:朱友良(1983—),女,湖南長沙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班主任工作。
隨著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得到重視和加強。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提出了中國學生發展的六大關鍵素養,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現代意義上的健康生活是身體、心理和思想三大健康的完美結合。中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是中學生在身體、心理和思想上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層面的綜合表現,具體表征有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指標要點。如何針對中學生健康生活素養的要求,培育中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是教育界必須直面的現實難題。
一、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
(1)自控能力不強。自控能力也稱自制力、自控力,是人們能完全自覺地、有意識地控制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動機、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也是個人意志力和情商的重要表征。當一個中學生受到某種外界影響和誘惑時,其自控能力就可能會減弱甚至喪失。目前,外界最大的影響來自電子產品。有調查表明,現在70%以上的中學生都擁有手機;47%的中學生有“手機癮”。在“手機控”看來,手機的通信功能是次要的,娛樂功能才是主要的,本末倒置的結果是干擾他人休息,降低學習效率,甚至在手機上網、視頻聊天、網絡直播、網絡段子的沉迷中,影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的中學生因為受不健康內容的影響,陷入不良信息污染之中,情緒波動很大,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缺乏自信心。自信心反映出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是一種積極有效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的心理狀態。中學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要原因在于現在繁重的課業負擔。學生進入中學后,所學的課程呈階梯式,越往上越難,所學的科目也比小學階段多,他們越往后學,就發現自己不會的知識越來越多。有些學生一旦考試失敗,就立即表現出灰心喪氣、心情失落,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種現象在即將參加中考和高考的學生身上尤為嚴重。經詢問,大多數學生認為:“復習了那么多,每次考試名次還是倒數,再學還有什么意思”“有時想直接輟學算了”“如果考不上,不僅自己丟臉,父母臉上也無光”等。于是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挫敗感油然而生,表現出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癥狀。
(3)社會交際不當與社會適應不強。現在的中學生活動圈子集中在學校和家庭,加之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自我中心意識較強。有的學生整天沉溺于讀書學習或電子產品中,他們不愿與人交往,把自己孤立起來,變得冷漠無情;有的學生出現早戀現象,他們不能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使雙方都陷入困擾,最終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與生活;還有的學生,除了學習,對基本的生活技能一無所知,在學校是“學霸”,在家卻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這類學生在未來走向社會時就面臨著自我適應的問題。
(4)青春期叛逆。人們普遍認為中學階段是學生叛逆的高峰期,原因在于他們處于心理過渡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特別是父母)的監護。叛逆的心理表征主要為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或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和固有的傳統定勢唱反調;或頂撞、批評、挖苦老師、家長,拒絕老師或家長提出的合理要求;或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自說自話,遇到困難也不輕易求助他人。叛逆是人成長的必經階段,但叛逆的程度不同,導致的具體結果也不盡相同。
當然,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很多,如自卑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厭學心理、早戀問題、考試焦慮等。
二、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是一大原因。核心素養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成為學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因種種原因,很多學校缺少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有的學校師資緊張,沒能引進專業的心理教師,只好讓思想政治教師或其他教師來兼職。有的學校雖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教師理論講授、案例實踐少,學生學習效果差。大多數中學沒有成立專業的心理咨詢中心,學生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科學的宣泄。
(2)社會不良現象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社會的民族、文化、社會變遷和事件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負面新聞、極端事件等,這些信息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極易導致學生恐懼或盲從等心理現象。
(3)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般來說,高素質的父母往往更重視子女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成績,其教育出來的子女,學習抗挫能力強。如果父母唯分數論英雄,就會忽略子女的素養教育特別是健康素養教育。相比完整和諧的家庭,單親家庭、離異或喪偶家庭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會產生負面影響,典型表征就是子女缺少家庭關愛,缺乏歸屬感。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核心素養指向下的健康中學生,必須具備三個要求: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中學生能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具有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等等。這些方面都能達到的話,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便不會存在很大的問題了。由此,我們在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時,可以根據要求來采取相應措施。
(1)各級學校要對中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疏導和教育。學校是教書和育人的地方,不能一味地追求升學率。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成為中小學校的必修課程,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教師負責。教師必須有極強的情緒調控能力,并且要保持積極的心態,才能對某些特別的學生給予特殊關愛和及時溝通與交流。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其在親身體驗中得以成長。
(2)給中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是個“大熔爐”,每個人都會在這個“熔爐”中練就成自己想象和不曾想象的樣子。社會各組織和人士,要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身處社會的中學生看到榜樣的力量和核心價值觀的力量。新聞媒體和法制等部門要懲惡揚善,多宣揚正能量,以便讓中學生明白遵守社會規則和法制是克服心理恐懼的有效途徑。
(3)父母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要從心理成長和健康素養的高度,言傳身教,率先垂范,關愛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子女的特點、心理規律和適應的狀況,運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手段,尊重和理解孩子,給孩子適當的權利,實施積極有效的家庭干預,促進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
總之,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統領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培養出更多適應21世紀諸多變化的合格中學生。
參考文獻:
[1]陳 忞.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鄭希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