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
摘 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各學科的學科素養培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應從小學抓起,近年來國學經典的學習也成了比較熱門的話題。在學校教育中,如何開展國學教育,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已成為多數一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學經典教育也越來越為國家、學校所重視,甚至還在一些高校開設了國學專業。
關鍵詞:小學教育;國學經典;教學策略
一、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促進文明禮儀養成
國學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這已是無數有識之士的共識。讓學生通過誦讀經典文學,達到知行合一,對促進學生的文明禮儀養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每日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中接受著經典的洗禮,體會著經典所傳達的人生哲理,后天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生活是至關重要的,那么究竟該養成什么樣的生活習慣呢,這也必然成為青少年從小思考的問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碑攲W生誦讀到此句時,理解到人需要通過不斷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個人成長和學習很重要,與人交往需要學習禮儀。在日常生活中,小學生對于習慣的概念并沒有很明確的認識,他們往往看到身邊大人們的行為而去學習、去模仿,而學習經典之后,小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亦將效仿古人,對習慣的養成有自己的看法。國學經典的誦讀,亦可借助傳統節日,在教師節、三八婦女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重大節日來臨之際,組織學生開展國學經典朗誦活動,對學生進行入情入境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不同的節日組織學生誦讀相關主題的國學經典,將國學經典與不同節日文化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明白國學經典實際上是古人對生活的思考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實踐。
二、舉辦國學活動比賽,豐富國學學習形式
杜威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來自經驗的,因此,“為了實現教育的目的,不論對學習者個人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教育都必須以經驗為基礎”。小學是進行國學啟蒙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記憶力較強,但是他們身心還不夠成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很難對國學產生真正的興趣,僅僅枯燥的課堂教學或國學誦讀活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不利于國學啟蒙教育的順利實施。為解決小學國學教育的這一難題,學校應豐富國學教育活動形式,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國學經典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國學內涵,增強對國學文化的認同感。相關國學經典比賽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在平常的誦讀和學習中,學生對經典有了一定的積累量,僅僅誦讀和學習經典知識,對小學生而言并不知道學習國學有什么用,學校定期不定期地舉辦一些關于國學的比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和實踐方面的綜合素質。國學經典誦讀大賽、書法比賽、繪畫比賽、國學知識競賽以及學校每年舉辦一次國學才藝展示等活動,讓學校廣大師生在比賽準備的過程中增強學好國學的動力,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享受國學的熏陶。
三、開設國學特色課程,推進國學教育正軌化
要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將傳統文化納入課程體系,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從課程標準角度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功能,有利于推進國學教育步入正軌化。學校可根據地方特色編寫國學經典教材,讓學生從小接受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既能增加學生的國學知識又能夠增強學生對家鄉、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借助課程形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國學知識,體味國學的精神內涵,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開設國學課程首先需要注意,國學內涵豐富,范圍廣泛,以“四書五經”為主的古代經典文獻更多是知識、道理的學習,而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主的六藝經典內容活躍,注重實踐,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更有興趣,因此,可將國學課程校本化和實踐化、興趣化融合起來;其次,落實課程時間。每周至少兩節國學課,幫助學生講解難理解的國學經典知識點,課堂上學生做好筆記,另外還有晨讀、課前五分鐘的誦讀國學經典時間,讓學生學國學成為一種習慣;最后,師資隊伍建設。有質量的師資隊伍課程開設的前提條件,當然開設課程也需要學校領導重視和支持,學校應定期舉行教師國學專項培訓,同時支持教師外出學習交流,借鑒其他學校經驗成果,組織本校國學教育團隊,共同辦好國學特色課程,推進本校國學課程正規化。
國學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而全面的闡釋,國學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髓,當代“國學熱”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一種發展,升華于當代。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讓學生從小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認知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張瑜清.淺談小學階段國學經典誦讀的作用與策略[J].中華少年,2017(36):98-99.
[2][美]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左海電.文化創意課程的實踐與思考:以《舌尖上的茶香》為例[J].語文知識,201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