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作者認為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把握。在宏觀上,數學知識的整理與復習課的設計應該著眼于“聚合”,教師不但要關注知識點的鞏固,更要重視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由面到點,引導學生在建構開放數學知識結構過程中,既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在微觀上,數學整理與復習課的設計應該體現“發散”,能夠把數學知識置于多變的問題情境中,理清知識內涵和外延,舉一反三、由點到面,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建立多元聯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關鍵詞:小學數學;復習;宏觀“聚合”;微觀“發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20
作者簡介:陳欣飛(1970—),男,福建省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復習教學。
一、宏觀“聚合”,構建知識結構
宏觀“聚合”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復習知識點要體現整個單元,有時還要從整本書,甚至整套教材去考慮,理清知識點前后的聯系性和系統性;二是充分利用數學思想,突出數學思想的普遍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利用數學思想進行知識建構的平臺。
(1)由點到面,構建知識網絡。單元復習課是體現數學知識點由點到面、不斷建構知識網絡的過程。單元復習課還要找一條線索把零星的知識串聯起來,在其基礎上繼續實現知識的技能化,進而使學生的數學知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提高解題的能力,提升數學素養。如在教學《運算定律的整理和復習》時,如果教師是站在本冊、本單元的角度來分析的話,那么重點可以確定為“梳理運算定律(分類)”“熟練運用運算定律(練習)”。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學生對剛學過的五種運算定律的初步梳理,發現其中的“同與不同”“變與不變”,提高數學理解能力。具體知識點體現在:交換律中變的是數的位置,不變的是運算符號、運算關系、運算結果等。但如果教師站在整套教材的宏觀角度來看待問題,則應把握的是運算定律的價值,即數學的簡潔之美、規律之美。
(2)由表及里,提升數學素養。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濃縮、提煉,用一條主線把知識聯系起來時,讓學生看到知識的演變過程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平面圖形面積的復習》一課時,在回顧了各種平面直線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后,教師可以和學生這樣交流:“以前我們先學習長方形的面積,再學其他圖形的面積,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以此引導學生推導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再由平行四邊形推導梯形和三角形。這樣的設計突出對知識的梳理,能夠讓學生自主地回憶復習,理清知識之間的縱向和橫向的內在聯系。
二、微觀“發散”,拓寬認知結構
在微觀上,數學整理與復習課的設計應該體現“發散”。但小學數學復習課的“發散”設計,不是將具體知識點人為地肢解,在知識的細枝末節上做過多拓展,而是把數學核心知識置于多變的問題情境中,并以此為中心進行拓展、發散,進一步理清其內涵和外延、在各個學段的呈現形式、各種變式以及內在聯系,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多角度的思維,建立多元化的聯系,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基于核心知識的縱橫聯系和層次結構,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常用的綜合訓練是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重要形式,它通過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綜合貫通與精確分化,從而深化學生的數學知識,使其形成數學能力。
如在復習《倍數與因數》時,學生已經學過“數的認識”“乘除法”“自然數、正數”等相關內容,具有一定的數感,又對倍數與因數、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以及2、3、5的倍數有了初步的概括和推理能力。在復習過程中,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課前自主整理:讓學生完成一些簡單練習,目的是喚醒記憶,為課堂上的整理與復習奠定基礎。
(2)課中交流整理: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交流互動,共同整理構建知識結構。如“你怎樣理解‘倍數?‘因數?怎樣判斷一個數是‘奇數‘偶數以及‘質數‘合數等?”
(3)課后延伸整理:課后學生把本單元學習的“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這四個概念也整理到這個知識網絡中。
這樣,學生經過了三次整理的過程,復習知識得到了鞏固,有利于進一步構建《倍數和因數》單元知識網絡,并掌握梳理知識網絡的方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總之,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要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知識的系統性,把宏觀“聚合”和微觀“發散”的思維訓練貫穿其中,讓學生在系統地整理所學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知識結構和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有序思考、歸納整理的能力,并滲透事物間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辯證思想,從而推動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讓復習課也別有一番滋味。
參考文獻:
[1]蘇子灃.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J].教育藝術,2014(10):33,38.
[2]施莞楠.讓“數學思考”充滿生長的活力[J].學周刊,2014(3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