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紅
摘 要:依據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詳細分析縣區當中教育教學均衡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問題解決辦法,希望能夠促使教育教學——均衡發展目標得以實現,從而也可以在我國教育事業向前發展推進的過程中作出一定貢獻,最終在我國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推進的過程中作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縣區;教育教學;均衡發展
一、問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均衡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指導思想及價值訴求,也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所以,怎樣從政策的角度上將其落實,是日后一段時間當中應當注意到的問題。
二、縣區內教育不均衡發展問題的形成原因
(一)城鄉差距比較大
這種差距在下文中所說的幾個方面上有所體現,經費保證和辦學條件領域當中,以往城區示范性中小學不單單可以得到政府專項資金的支持,也可以在招收借讀生和擇校生的過程中得到贊助費;但是數量眾多的農村中小學中,特別是鄉鎮級別的農村小學,特別像我們阜南縣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教育經費匱乏,辦學條件也十分艱苦,因此在縣區當中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差異比較大。教師待遇及整體素質角度上,農村地區教師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并且學歷層次及科目結構不是十分科學合理,小學科教師尤其匱乏,待遇較低,生活條件也十分艱苦,崗位津貼和社會養老保險的落實情況也不是十分樂觀。
(二)校際差異十分明顯
因為縣區當中各個學校的隸屬關系不一樣,因此等級問題實際上仍然是客觀存在的,比方說縣級直屬學校和鄉鎮中小學之間的層級差異就十分明顯,因此各個學校的辦學條件、經費投入以及教師待遇等內容自然也不一樣,在上文中所說的這些問題的影響之下,想要讓縣區義務教育走上均衡發展道路,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三、實現縣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辦法
(一)逐步依據本地區實際情況,構建適應性較強的經費保障機制
硬件均衡是教育均衡領域中的一項基礎性要求,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物質基礎,縣級政府應當養成一定的責任意識,依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逐步構建出適應性比較強的經費保障機制,使縣區范圍內教育布局的科學合理性得到保證,公平地在縣區范圍內分配教育資源,切實依據縣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編制義務教育學生人均最低撥款標準。各個縣區內的公辦學校,應當做到一視同仁,將各個學校當中的學生數量作為標準,使用均等化的撥款制度,使縣區當中各個相同水平的學校得到大致一樣的經費,促使義務教育專項資金得到均衡的調撥。開展教育資源薄弱學校改造工作,設置教育資源薄弱學校建設專項資金,先在教育資源薄弱學校中調撥資金,以便于可以讓各個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得到有效的控制,促使教育逐漸走上一條均衡發展的道路。
(二)構建師資交流機制
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會直接對學校辦學水平及教育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應當逐漸將校際之間的差距縮小,促使區域教育逐漸走上一條均衡發展道路,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逐步構建出來適應性比較強的人才培養及流動機制。在這一項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教育部門應當在調撥、培訓及職稱等領域中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比方說在引進師資力量領域當中,應當率先滿足教育資源薄弱學校提出的要求。
(三)構建招生調配機制
生源均衡能夠從本質上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一定保證。擇校問題會在義務教育向著均衡發展方向轉變的過程中造成一定影響。為了能夠將義務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性充分展現出來,逐步降低擇校問題發生的幾率,應當逐步構建出科學合理的招生調配機制,除去應當在義務教育階段中遵循免試和就近入學之外,也應當逐步將各個重點學校、重點班取消掉,在招生環節當中開展改革工作,切實落實公立中小學招生名額調配機制,將有些學校中的招生指標分配給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促使各個學校之間的生源差距問題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各個學校之間生源的競爭強度,促使招生工作逐漸向著公平的方向轉變,從而也就可以為后續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促使縣區教育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也就可以在教育事業向前發展推進的過程中做出一定貢獻,最終在我國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推進的過程中作出一定貢獻。
依據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詳細分析引發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問題解決辦法,希望能夠促使區域教育走上均衡發展道路,從而可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走上一條穩定發展道路,促使我國社會各個領域中相關人士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終可以在我國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推進的過程中作出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侯偉峰.泌陽縣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N].駐馬店日報,2018-06-05.
[2]徐俊勇,張文博.民勤“全面改薄”力推教育均衡發展[N].甘肅日報,2018-06-04.
[3]江懷遠.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滿足群眾教育需求[N].益陽日報,2018-06-01.
[4]余婷.省政協來商調研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N].商洛日報,2018-05-30.
[5]何紫劍.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縣域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問題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