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熱迪力·斯馬依
摘 要:兒童是未來的棟梁,流浪兒童保護問題是社會救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因素之一。本文著重社會工作介入流浪兒童保護的實際出發探討社會工作介入流浪兒童保護工作模式,把社會工作在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分為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模式。三種工作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共同致力流浪兒童多方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流動兒童;社會工作;介入
一、個案工作的介入
個案工作在救助站社會工作服務中是最常用的工作模式,把流動兒童作為一個個的案主,由社會工作者和每個案主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因個案工作在幫助流浪兒童解決問題、實現“自助”方面效果是最明顯的,也是使用最多的方式。根據案主問題的輕重程度和社會工作介入次數把個案工作模式可以分為輔導個案、咨詢個案、即時性輔導三類。
個案工作介入中,我們應用的原則有:自覺原則、接納原則、保密原則、人在情境中原則。社會工作者運用的技巧分為直接和間接治療技巧。其中直接技巧中以通過自我表述、他人期望等認知因素實現更好的自我認知的反思技巧為主。
建立專業關系:社會工作者將與案主進行初步接觸,全面了解案主的心理、行為等,初步獲得更為真實的案主資料。在接觸中,主要以交流為主,交流中,要學會運用各種會談技巧。
代表案主采取行動:社會工作者將通過于各種非自然資源的接觸的間接實踐全面、詳細的收集案主的資料。主要接觸對象有案主的親人和村里鄰居。一方面,通過此次接觸進一步了解案主的過往經歷及各種行為,了解現實中的案主,同時了解一下其他人眼中的案主,做到對案主的全面認識。
信息資料整合及問題診斷:這個階段我們將在平時資料收集及整理的基礎上進步對已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一方面通過這些資料能夠較為準確的診斷出案主過往的生活經歷和行為特征,案主存在哪些問題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發展的過程,制定如何解決問題和有效利用各種資源的計劃方案,為下一階段的治療做好準備。另一方面,我們要借此制作較為詳細的記錄了案主行為的和其親人朋友的反饋的信息表格,為服務結束時通過測量法評估成效時做準備。
治療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工作者將從直接性治療與間接性治療連個角度入手。目標是改善案主的社會關系,建設良好的心理機制及素質,使案主能做到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的不當之處,自覺修正自己的極端行為,適當表達自己的感情,并能夠通過自我學習增強社會功能。
二、小組工作的介入
小組工作是指以團體或小組為對象,并通過小組或團體的活動為其成員提供社會服務的方法。即社會工作者通過有目的的小組活動和組員間的互動和經驗分享,幫助小組成員改善社會功能,促進小組成員個人發展的一項活動。對于流浪兒童來說,開展小組工作介入保護流動兒童工作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三大服務方式之一,具備科學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方法,其工作更具備科學性和有效性。小組工作能夠對不同類型或有不同需求的流浪兒童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從而找到解決問題、有助于其健康成長的方法。“助人自助”既能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還能挖掘其潛能,有利于流浪兒童的健康發展和長遠利益。
人文關懷——小組工作內容:傳統的救助服務往往停留在為流浪兒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提供飲食、住宿和聯系家人護送回家等,未能涉及更深層面,即關注兒童的根本需要,明確流浪兒童本身的地位及社會屬性,關注其身心健康發展。小組工作介入流浪兒童救助服務,重點即是關注流浪兒童的健康、情感、生存和參與方面的需求,幫助他們回歸和融入主流社會所必需的技能和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
小組外展工作機制:流浪兒童的救助由于兒童自身的不足與缺陷、社會排斥等因素的困擾,顯得有其特殊性,即不愿救助或主動求救。因此,社會工作者通過小組工作介入,明確分配范圍和任務,走上街頭尋找、接觸這些兒童,深入調查,及時解決問題。單方小組成員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發揮小組優勢,集思廣益,需求經驗豐富社會工作者的協助,商討解決方案,最終解決問題。
三、社區工作的介入
保護流動兒童工作模式中的社區工作包括宣傳和活動兩種形式:宣傳有街頭宣傳和網絡媒體宣傳形式,意在加強社會責任,呼吁更多的力量加入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動員全社會對虐待兒童行為的家庭加以監督控制、對家庭內部的留守兒童給予適當的溫情關懷,對于身體殘障的兒童聯系相關福利部門給予適當補貼,對離家出走后遣返的流浪兒童加強與監護人的溝通,幫助流浪兒童改善學習困難、性格孤僻、自私、任性等不良行為問題,消除恐校、厭學等情緒問題,幫助其回歸校園和同輩群體,完成正規知識教育。
總之,流浪兒童救助問題是社會救助服務的難題之一,是綜合性服務問題,三種工作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共同致力流浪兒童多方問題的解決。但解決這個問題,單方面依靠政府工作職能,民間社會服務機構參與和社會工作者介入都還遠遠不夠,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建立健全流浪兒童救助服務保障體系,確保解決問題。社會小組工作介入流浪兒童救助服務,其助人自助的救助服務在實踐中得到良好體現,推廣于社會將發揮更大的功效,讓更多流浪兒童回歸家庭和主流社會,貢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杜妍智.工讀學校流浪兒童救助中的社會工作介入——基于社會工作優勢視角[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年(04).
[2]劉日飛.社會工作在流浪兒童救助中的介入及其意義[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1).
[3]王菲菲.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流浪兒童救助問題[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4年4月.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