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劉
摘要:我國民族地區大多位于開發滯后而原生態景觀濃郁的山區,多彩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農牧景觀、秀麗的自然山水構成了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特質,具有旅游扶貧開發的先決條件和優勢。貴州黎平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份、國家級貧困縣與貴州省十三個發展困難縣之一。近年來,該縣充分發揮黎平旅游資源優勢,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進一步唱響“侗都黎平-頤養勝地”品牌,實現旅游業全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此,本文以重點對該縣的旅游開發經驗進行深度挖掘,以期達到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經驗推廣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地區 旅游開發 實踐
一、“旅游大健康”,拉動旅游產業全域覆蓋
積極培育一批有規模的標準化示范基地、一批專業化服務組織和有示范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一批有區域影響力的品牌,大力發展“茶葉、油茶、中藥材、蔬菜、水果”產業產業。自主研發“鋤禾大叔”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農產品現場與電商銷售,將農產品轉變成為旅游商品,有效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艾納香、茯苓、三葉木通、天麻、金銀花、青錢柳、勾藤等中藥材的同時,深入挖掘推廣有利于發揮侗醫骨傷、肝病、癲狂、刮痧、小兒推拿等優勢的侗醫系特色中藥材。結合黎平濃郁的民族文化、優美的自然山水、恬靜的田園生活,著力打造宜居宜游休閑城市,發展文化旅游養生業態。通過在縣城集中規劃建設特色美食街區以及在重點旅游景區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農家樂,大力發展腌魚、牛癟、燒魚、腌魚、血紅、油茶等侗族特色美食,打造地域性特色健康餐飲名片。
二、“旅游大扶貧”,拉動旅游產品全域優化
嚴格保護全縣9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特色是做到傳統村落旅游產業化開發有計劃有步驟梯度推進、穩步發展,從管理制度上堅決制止和杜絕“旅游建設性破壞”對傳統村落的損毀,達到保護傳承與加快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同時,結合加大旅游脫貧開發力度。旅游扶貧以肇興大景區(含天香谷景區)、古城翹街景區、百里侗寨景區和八舟河景區為重點,以肇興、雙江、巖洞、茅貢、德鳳、高屯、水口等7個鄉鎮(街道)的貧困人口為扶貧對象,涉及貧困村72個,貧困戶9604戶,貧困人口34924人。截止2017年底,7個鄉鎮(街道)從旅游業中增加800個就業崗位,每個貧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的旅游業收入增收1500元以上,5000個貧困人口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實現脫貧。
三、“旅游大景區”。拉動旅游線路全域統籌
啟動以肇興景區為核心,將堂安、黃崗、四寨、三龍、銅關、述洞、地捫等傳統村落的民族文化資源集合、串連起來,打造一條集侗族村寨風貌、侗族文化風情、山地風貌觀光為一體的侗族文化主題式的“百里侗寨”山地體驗旅游線路。通過招商引資、銀行貸款、自籌資金等多種方式加大資金投入,投資9055萬元,實施3個“全省100個旅游景區建設項目16個;投資736.48萬元,實施“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線路實施項目建設60余個;投資3200萬元,實施八舟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項目10個;投資589.3萬元,實施古城墻修復項目等,全面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建成黎平會議紀念館、薩瑪園、南泉山文化廣場、天香谷、桂花臺、八舟河、東風林場等一批旅游經典,以建筑、雕塑、壁畫、園區等多種形式向游客展示黎平侗都神秘多元文化,增強縣域旅游文化底蘊,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四、“旅游大改革”。拉動旅游品牌全域整合
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把各景區、景點的有形和無形資產注入該公司,并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將全縣旅游資源轉化為資產,集中交由縣旅游開發投資公司進行市場化資本動作,解決融資難,投資乏力等問題,有效拉動旅游資源運轉活力。采取劃撥、托管、購買等多種方式,將全縣旅游資源轉化為資產,集中交由縣旅游開發投資公司進行市場化資本動作,建立投融資平臺,解決融資難,投資乏力等問題。以肇興景區為試點,推動旅游綜合改革,進一步將各種資源向旅游產業聚集,激活旅游產。圍繞“侗都黎平。頤養勝地”品牌,整合宣傳、文化、旅游等相關部門人、財、物,組建黎平旅游宣傳營銷團隊,分批設立華南、西南、華中、華東、華北五大重要客源目標市場的旅游營銷中心,促進黎平游客量的井噴式增長。
五、“旅游大服務”,拉動旅游市場全域提升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按照建設智慧旅游城市的要求,著手建設功能完善的黎平旅游門戶網站,充分發揮網絡的營銷功能。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電子導游、數據自動采集顯示等新技術,推進肇興、翹街等重點旅游景區的智能化管理與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旅游產業”思維開展網絡營銷、網上預訂、網上支付等服務功能,著力推進旅游數字化、智能化管理,使肇興、翹街景區以及蒲洞、銅關等村寨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配強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隊伍,采取彈性用人機制,在全縣行政事業單位遴選優秀人才安排到文化旅游相關部門和旅游鄉鎮(街道)工作。加強旅游經營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養和引進資產運營、市場開發、創意策劃等方面的緊缺人才,特別是培養造就一批善于宣傳策劃文化旅游活動的文藝骨干和文藝人才。注重吸納民間歌師、工匠、侗醫等優秀人才,加大旅游從業人員教育培訓力度,著力將縣職中打造成全縣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