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下中學生的管理和發展已呈現出新的樣態,養成教育對農村中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非常重要。學校管理部門要與時俱進,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基于時代背景培養新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貫徹立德樹人教育宗旨。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中學;養成教育;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24
作者簡介:徐小兵(196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長樂第七中學校長、書記,高級教師。
一、農村中學需提升對學生養成教育的認識
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新一輪改革和機遇。而農村中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中之重和難中之難,最主要的責任就是對學生行為和習慣進行全方位和多維度教育,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而養成教育正是指學生行為、習慣和品德的養成。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绷己玫牧晳T是學生素養提升的重要標志,不僅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需要。因此,新時代下農村中學學生的教育管理應放在學生習慣養成上,教育的重點應轉向教會學生做人、求知、健體、審美、勞動上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為基礎教育開啟了一扇窗。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落實立德樹人工程的十大關鍵領域。而在這其中,核心素養的提出為中學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農村中學既要立足于新要求,也要立足于農村中學的實際,從養成教育抓起,一步一個腳印,將核心素養的目標落實到教育管理的細節中。為此,學校管理部門需提升對核心素養的認識,將核心素養的總要求逐步細化,分層分步對學生開展養成教育,并基于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道德品格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育活動,讓學生在養成教育中提升綜合素養,彰顯立德樹人總體目標。
農村中學在學生管理中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學生盡管行為習慣有較多問題,但較為樸實,因此學校在學生發展上要揚長避短。當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務工人員大量進城,因此,教師更要注重自身素養的提升,為學生的養成教育樹立良好的榜樣。當下,農村中學生的不良習慣較多也是一個事實,主要表現在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而這些習慣只有通過養成教育,讓學生漸進式改變,日積月累,才能開花結果。學校和教師要提高認識,從學生細小的習慣開始踐行養成教育,如學校應要求學生遵守社會公德,不隨地吐痰,不亂貼亂畫等,只要措施得當、教育得力,本著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學生的養成教育一定能取得實效。
二、農村中學需重點抓好學生日常行為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鞭r村中學生的教育管理更要以此為鑒,養成教育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成長一點點,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農村中學生有其特點,如好奇心強、聰明好動,但行為習慣欠佳等,易于受到社會和不良文化的影響。因此,學校在開展養成教育時,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養成教育入腦入心,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正能量。學校和教師要利用班會課、國旗下講話等場合,抓住學生的行為細節并進行教育和管理,并堅持剛柔并濟的原則,規范學生的習慣和學習習慣。當然,學校管理部門也要為學生的習慣養成提供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把小事做好,從身邊的事做起,如值日生要盡值盡責、回家要給家長做適當的家務等。
就福建省長樂第七中學(以下簡稱“我?!保┒?,很多中學生中午在校就餐,但晚上回家,這就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生活和學習空間。為此,我校以養成教育為抓手,安排部分教師值班,尤其是和學生一道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自我發展、自我行動。他們或是寫作,或是鍛煉身體,或是開展其他文體活動。這些活動有效地抑制了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滋生,也為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打下了基礎。其實,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擰上新的一股,用不了多久它就變得牢不可破。在養成教育的引領下,我校通過管理部門和其他教師的努力,校園的環境整潔漂亮,學生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良好,并且有力地反作用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可謂一舉三得。
三、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習慣養成中的作用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視了家長的力量,那么你永遠是一條腿在走路。”其實,學生養成的習慣和家庭教育的關系尤為密切,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對學生的習慣養成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人們常說,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這話聽似夸張,但也確實反映了家庭教育對學生習慣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就農村中學而言,教師對學生習慣的培養任重而道遠,一是他們的行為、學習和生活習慣本身由于種種原因確實不佳;二是矯正這些習慣需要教師和家長更多的努力和付出。為此,學校要利用家長會、校信通和家校QQ群等方式,和家長結成家校共同體,為學生習慣的養成發揮合力。只有充分發揮家長在教育學生的積極作用,教師的教育才能結出碩果,否則,靠教師的單方面努力,有時也收效甚微,人們常說的“5<2”亦即這個道理。教師在學??嗫谄判?、“恩威并施”,卻敵不過學生在家的兩個休息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中,學校校長必須發揮牽頭人、領頭雁的作用,為學校的管理部門和班主任開展家校合作搭建平臺,創設必要的條件,既讓教師操作起來簡單,也讓家長樂于參與、積極參與,從而使家校共同體成為學生養成教育的“綠色保溫箱”。學校一方面要增強家長教育孩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在家時,家長也要以身示范、言傳身教,以父母及教育者的雙重角色來濡染孩子,學校教育和家長育人的疊加效應定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家校合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也需一定的機制,為此,學校可以養成教育為目標,制作家校聯系卡,讓學生在校的表現信息家校共享,也讓教師和家長能及時了解學生習慣養成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反饋,同時多鼓勵學生,這樣學校和家長才能共同為學生良好的習慣的養成聯合發力。
四、突出細節在學生養成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倍晕医逃鑿男∈伦銎穑瑢⑿∈伦鰧?。為此,農村中學在開展養成教育時,要突出細節在學生習慣養成的特殊作用,正所謂“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币坏W生能堅持把小事做好,則此種精神就在學生的不斷堅持中化為一種自覺行動,從而外顯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學校要發揮班主任的支柱作用,統一制定班級管理量化表,讓學生對照班級量化自我檢查、自我反思,從而將學校規章制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長期的校園生活中發展為學校的一張名片。當然,教師也要發揮評價的作用,并利用多種方式表揚學生優秀行為習慣,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不文明習慣要進行提醒。若學生有不良習慣,教師要聯合學校政教處將此作為典型,督促學生反思,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培養的重要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農村中學教師和管理部門要高舉立德樹人教育旗幟,以學生的養成教育為切入點,從細節入手,聯合家長甚至社區等多方力量,為學生良好的習慣的養成教育共同體,多管齊下,讓學生在多方力量關懷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楊 明,杜成永,韓 敏.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7(16):72-76.
[2]王慧蓉.淺談高中學生的養成教育[J].甘肅教育,2016(1):47.
[3]馬 英.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四個契機[J].教學與管理,2015(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