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對人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數學教學在基礎教育中尤為重要。把握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就是擺在每一位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因人、因時、因地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尋找新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教與學;數學教學;教學方法
所謂教學就是教與學的關系,無味的教提高不了教學質量,無指導的學是盲目的學,所以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盡管素質教育改革的推行開創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新局面,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深刻影響,現階段我國的教育制度仍存在很大程度的應試思想。“滿堂灌”“題海戰術”依舊充斥著每門課程的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必須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科學把握教與學的關系,從而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水平。
一、教師要明確初中數學的教學目標,為教學指引方向
要提高基礎教育中數學教學的質量,教師必須知道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愛因斯坦曾引用過勞厄的一段名言:“當一個學生畢業離開學校時,如果他把幾年來學得的知識忘光了,那么這時他所剩下的才是學校教育的真正成果。”對“真正成果”我的理解是指知識之外的東西,是人的能力、素質。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的教育既要見“物”又要見“人”。因此中學數學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教授數學知識,把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教學方法。
二、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興趣是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只有以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根本出發點,針對其真正需求制訂出不同的激勵政策,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在進行課堂內容的講述前引用故事或其他生動形象的案例來引出此次課堂的主要學習內容。
比如,在講述三角形基本性質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木棍,讓學生選擇長度合適的木棍作為三角形的三個邊連接起來,學生自然會提出疑問“到底什么樣的木棍才能滿足三角形三個邊的要求呢”。故事的引用很快地將學生帶入了課堂學習的氛圍中,學生帶著心里的疑問滿心期待地等待教師的解答,也能全神貫注于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整體效率。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來逐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不僅縮短了抽象邏輯教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
三、進行學習思維的培養,不斷創新學習方法
1.正確的邏輯思維訓練才是數學學習的唯一捷徑
學好數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嚴謹、客觀、抽象的學習思維,并將其具象化,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將學習思想的形成進行深入剖析,努力做到通過詳細的思維講解使學生在面對類似問題時能充分聯想到教師的思維教學法,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思維遷移法。
2.設置比較靈活的題型,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如,在三角形相似一節中,教師可以針對多個定理的使用適當變換題型或者利用一題多解的方法,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讓學生能根據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并結合自身情況,靈活地選擇解題切入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思維模式,通過題型的分析與解題方法的總結積累,尋找解題技巧,從中找出更方便、快捷、實用的方法。
3.引導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使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將空洞的理論解題過程轉化為一定形象的圖形來進行描述
如,在進行絕對值分析時可以直接轉化為線段距離的分析。針對這一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可以直接在坐標軸上將2與-3標出,連接線段距離進行深入的研究。這種數形結合的方法,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數字的抽象邏輯思維分析,而是轉化解題思維,通過具體化的圖形語言轉化為我們常見的數學模型,進而從根本意義上解決數學學習中思維固化、守舊的問題,以創新的角度進行思維的進一步拓展。
三、進行教與學的反思,創建和諧的師生評價機制
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不僅要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解決問題。此外,學習方法的形成是學生學習能力及課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適當地反思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注重學習思維的滲透,而不是單純地以知識學習為目的進行機械性的灌輸。在學習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質時,不僅要使學生了解角度或三邊關系,同時也要掌握這些定理的推導過程,并從中總結出其使用的延伸意義,不斷鞏固學習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要注重自我行為的反思,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同時要做到從平時的自我學習積累中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并做到舉一反三。遇到困難時,要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總之,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初中數學的教與學是擺在每一位數學教師面前的中心問題,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培養學生的一種思維和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高寒冰(1975.9—)男,漢族,吉林榆樹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