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摘 要: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網絡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輔助資源,并且其已經深入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但是,在網絡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時,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站在學校的管理角度來說。如何對學生的網絡生活進行合理地管理成為各大教育者們亟待解決的任務。基于此,將對如何在網絡充斥的環境下實施初中校園管理工作進行分析,旨在幫助初中生能夠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環境;初中學校;校園管理
現如今,多數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移動設備,并精通網絡信息的使用方式。互聯網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便時,也為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危機。初中生的年齡較小,自控能力較差。而網絡上卻又充斥著許多具有不良因素的信息,會對學生的發展以及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使得學生產生極端心理,甚至會做出極端舉動。因此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對此種情況加以重視,為學生建立健康的網絡環境,并對學生加以管理。
一、加強學校的網絡文化建設,優化學校的文化氛圍
1.發揮網絡的積極性能,利用網絡開展政治教育工作
當今在網絡深入校園的過程中,多數學校都已經利用網絡建立了相關的校園網站或是校園論壇。所以學校的相關人員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加強對學校文化的建設,并優化學校的文化氛圍,進而能夠更好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比如,當學生升學之后,學校可以要求學生在網絡上注冊相關的學籍信息,并要求學生關注學校的官方論壇。隨后,在每個節日來臨的時候,學校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資料,使得學生能夠了解我國的文化以及歷史,進而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
2.提升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
當前,互聯網上的信息較為復雜,除了能夠為學生提供便利的知識外,還有一些不利于學生接觸的信息。但是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較差,極易被這些信息吸引,進而沉迷網絡,影響自身的健康發展。此時學校就應該對這種情況記憶管理,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并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不良信息的危害性。
比如,學校的管理人員可以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開展專題教育,為學生普及互聯網的相關知識,并提升學生的網絡使用水平。同時學校也可以加強學生對網絡的辨識能力,當其意識到信息屬于不良信息時,應該能夠及時避免,進而提升自身的抵抗信息污染的能力。
3.建立完善的校園網絡管理制度,豐富校園網站的內容
首先,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中,應該設立相關的新聞專題,提升學生對新聞的關注力度;其次,可以開設相關的討論區,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權利,但是應該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當發現有不雅言論時,應當即刪除,并對該名學生予以處罰;第三,學校的校長以及教師等校務人員可以開設專門的模塊,在其中與學生構成聯系,學生可以匿名為教師提意見,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此外,學校在網絡中應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預防軟件,保證網絡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
二、強化網絡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強校園網絡建設
1.以先進的管理思想作為主要工作指導
在網絡環境中對學生實施管理工作就一定要以先進的思想為工作指導,使得校園網絡能夠成為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主要陣地。比如,可以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中建立與學習活動相關的版塊,并在其中大力宣揚文化精神,提升學校的文化氣氛,進而推動學生的素養發展。其次,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相關的網絡活動,比如鼓勵學生使用網絡設計模型,或是通過網絡與教師進行溝通,在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充分考慮學生的根本需求
首先,學校網絡的建設一定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的。因此,其在建設過程中就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基本需求。其次,學校網絡的建設應該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為學生解決生活困難為根本,提升學生的使用興趣,進而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
3.建立綠色的上網空間
一般來說,社會中有許多與互聯網相關的娛樂場所,但是該種場所多數不適合學生進入,并且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自身發展,幫助學生構建綠色的“網吧”。首先,學校可以公開宣布,該網吧可以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管理,并且要求學生進行實名制使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并對其產生一定的管理作用。
綜上所述,在網絡不斷深入的當今時代,杜絕學生與網絡進行接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并且在網絡中學生也能夠了解到許多課外知識,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但是如何使得學生能夠對網絡秉持揚長避短的心態,避免與不健康的信息接觸,就成為教育者們應該及時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以及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作用,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加以關注,并及時為學生凈化網絡環境,幫助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佳麗.網絡環境下初中校園管理淺析[J].網絡資源與學生教育,2015,6(36):26-27.
[2]袁曉斌.試分析如何在網絡環境的背景中對初中生實施管理工作[J].中國青少年教育,2014,8(25):59-60.
[3]馮文全.如何在網絡環境中對學生實施管理工作[J].初中教育論壇,2016,4(1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