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榮 王圳
摘要 連云港市濱海濕地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生態區位十分重要。但由于多年來的濕地不合理利用,導致面積下降 、功能減退、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面臨嚴重威脅,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從濱海濕地保護現狀出發,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濱海濕地的保護提供思路。
關鍵詞 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現狀;問題;保護對策;江蘇連云港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37-03
濱海濕地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交錯過渡地帶。由連續的沿海區域、潮間帶區域以及包括河網、河口、鹽沼、沙灘等在內的水生態系統組成,受海陸共同作用的影響,是比較脆弱的生態敏感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和最具價值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一。濱海濕地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海岸侵蝕等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作用[1]。此外,在教育、美學、科研、文化、精神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價值,為人類的休閑娛樂、旅游活動以及科研教育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近年來,隨著連云港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濱海濕地的保護通常讓位于經濟開發區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面積銳減,質量下降,污染加劇,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海洋經濟發展也難以為繼。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利用濱海濕地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當前要面對的一個緊急問題。
1 濱海濕地資源
1.1 濱海濕地概況
連云港市地處江蘇省東北部、黃海之濱、海州灣西岸,有211.59 km的海岸線,從北向南分布著繡針河、木套河、韓口河、龍王河、興莊河、青口河、新沭河、排淡河、燒香河、善后河、新沂河、灌河等10余條東西走向的河流,形成了的荻水口、青口河口、臨洪河口、垺子口、灌河口等幾大入???,造就了連云港市境內大面積的濱海濕地。據2009年濕地資源調查統計,連云港市有濱海濕地16.7萬hm2,占連云港市濕地總面積的71.6%,其中自然濕地10.81萬hm2、人工濕地5.89萬hm2,分為淺海濕地、潮下水生層、潮間砂石性海岸、潮間淤泥質海岸、潮間鹽水沼澤、巖石海岸、鹽田和海水養殖塘8種類型,其中有6種為海蝕地貌。
1.2 動植物資源
連云港市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處、中國海岸南北分界線,具有3種海岸類型、6種海蝕地貌,造就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據調查,連云港市沿海有陸生動物四大類,即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魚類逾200種,還有甲殼類(蝦蟹)、頭足類、貝類、棘皮動物等。特別是由于連云港市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到遷徙季節,數以萬計的各種鳥類到此覓食或停留。據觀測,連云港市沿海共有鳥類40科129種,其中候鳥113種,以游禽和大型涉禽為主,品種以鷺科鳥類、鷗類、雁鴨類和鸻鷸類為主。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東方白鸛、丹頂鶴等及全球性瀕危物種勺嘴鷸,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疣鼻天鵝、小青腳鷸、小杓鷸、灰鶴等[2]。
由于特殊的立地條件,連云港市濱海濕地的植物相對簡單,種類少,群落結構簡單,由陸向海有明顯的過渡性[2],主要有鹽沼植被、鹽土植被、海岸沙生植被等。蘆葦群落是分布最廣的草本鹽沼類型,還有鹽地堿蓬群落、海三棱藨草群落等,互花米草群落是近30年內出現的優勢群落[3]。
2 濱海濕地保護現狀
近年來,連云港市的濱海濕地保護工作逐步得到重視,特別是從2009年啟動濕地資源調查起,開展了濱海濕地的搶救性保護工作。陸續建立了1個國家海洋公園、1個省級濕地公園、8個濱海濕地保護小區,受保護面積達58 731.44 hm2,占全市濱海濕地總面積的54.33%。并于2013年將垺子口濕地、海州灣國家海洋公園劃入省生態紅線給予保護,并積極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治理。2017年底,市人大又通過了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濱海濕地的地方性法規——《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這些舉措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濱海濕地的保護與修復。
3 存在的問題
3.1 面積銳減
圍填海速度過快是目前濱海濕地面臨的首要威脅。伴隨經濟的增長和人口的增加,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增土地,圍墾沿海灘涂成為新增土地的主要方式,是目前濱海濕地保護面臨的最大威脅。連云港市的灘涂圍墾經歷了興海煮鹽、墾荒種棉、圍海養殖、臨港工業等幾個階段。據統計,連云港市原擁有灘涂面積10.1萬hm2,其中潮上帶8.7萬hm2,潮間帶2萬hm2,另有潮下帶淺海水域26.7萬hm2。潮上帶已開發8萬hm2,其中用于耕作1.3萬hm2,防護林0.24萬hm2,養殖0.99萬hm2,鹽田3.3萬hm2。潮間帶已有1.1萬hm2用于養殖藻類和貝類海產品。特別是近10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工業和城市建設速度加快,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步伐加快,亟需大量的建設用地。據統計,從2010年至今,連云港市共設置了繡針河口—柘汪河口、興莊河口—臨洪河口、臨洪河口—西墅、徐圩港區4個較大的圍墾區,圍墾總面積達9 667 hm2。
3.2 圍填海后土地利用監管不力
國家規定圍墾區要按農業用地、生態用地、建設用地60∶20∶20的用地比例,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所有的圍墾區全部用于工業建設用地或城鎮建設用地,連云港市從北向南依次建成了柘汪臨港產業區(圍墾1 000 hm2)、贛榆新城(圍墾1 667 hm2)、連云新城(圍墾2 333 hm2)、徐圩新港區(圍墾4 667 hm2),導致原本連線的自然海岸線被人為分割、片段化,適宜水鳥尤其是大型水鳥停歇的生境越來越少。
3.3 污染加劇
3.3.1 水污染問題嚴重,部分入海河流水質較差。來自臨洪河、古泊善后河近入??诘乃胝镜挠^測數據顯示,高錳酸鉀指數5.6~6.4,氨氮指數達0.57~0.68,只達三、四類水質標準。2015年監測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總體不佳,一、二類海水比例為50.0%,三類海水為35.7%,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有機污染物。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淮河流域分淮河和沭河兩大水系,新沭河是淮河主要分洪河道之一,新沭河排水入海主要出路新沭河和新沂河均位于連云港市,攜帶上游山東、江蘇境內的生活、工業和農業面源帶來的氮、磷和有機污染物,最終入海,是主要污染源,占污染物總量的44%~67%。二是陸域未經集中處理的城鎮或鄉村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含量都比較高,城市生活污水納入截流管網經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出水中仍含有較高濃度的氮、磷污染物。三是水產養殖密度過大,產生的氮、磷及有機污染物對水質也造成一定影響。
3.3.2 化工園區存在較大風險。連云港市境內近海從北向南建有柘汪工業園區、大浦工業園區、徐圩臨港產業園區、灌云臨港產業園區、灌南臨港產業園區,園區內有眾多化工企業,存在較大環境風險。特別是10多年前,由于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地方政府只顧經濟利益,降低環境準入門檻,引進污染項目,環境違法行為時有發生。部分企業環保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存在超標排放、非法排污、惡意偷排等問題。
3.4 功能退化
濱海濕地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近海海洋生物的棲息和繁殖地,也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但長期以來,濱海濕地的保護通常讓位于經濟開發,養殖業、海洋工程、非法捕撈、旅游業等開發利用的強度嚴重超出了濱海濕地自身的承載能力,導致濱海濕地的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減少,特別是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水鳥而言,不啻為滅頂之災。然而,不管是海岸線人工化,還是規模龐大的圍填海造陸,目前都沒有減速的趨勢。
3.5 外來物種入侵
一些水產養殖新品種如南美白蝦、斑節蝦、羅非魚等外來物種的引進,在人工養殖過程中已經逃逸到自然水體環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嚴重威脅到本地物種的生存?;セ撞菀崖拥秸麄€淤泥型灘涂,并在一些地段逐漸演變成優勢種群,形成密集的單一米草群落,從而改變了原潮間帶的地形,改變了潮灘底棲動物的生境,導致有些珍貴的高經濟價值的底棲動物類群毀滅性消失,同時使涉禽棲息和覓食的生境喪失,導致涉禽種群數量明顯減少[4]。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原有的自然演替被阻斷,使生物多樣性明顯降低。
3.6 資源利用不合理
3.6.1 過度捕撈海洋漁業資源,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并補充種群數量?,F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海洋漁業資源開始逐漸萎縮,最終將走向滅絕。海州灣漁場是我國著名的八大漁場之一,是北方寒冷海流和南方溫暖海流交匯的地方,各種魚類十分豐富。但是,由于過度捕撈,漁業資源日益匱乏,漁獲逐漸減少,量少質次,有的只能作飼料。
3.6.2 捕撈方式不合理。常用的捕魚方法中,海底拖網捕魚法把海底一定大小尺寸范圍內的生物一網打盡,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損害最大。現代漁業的專業性很強,每次捕魚都有1~2個目標物種,但很多原本不是目標的物種被一同捕撈上來,其中大部分在分揀過程中陸續死亡。有時候,受到這種連帶傷害的其他生物,在捕撈所獲中會超過總重的80%。
3.6.3 偷獵野生動物尤其是濕地鳥類現象時有發生。多年來,受食野味觀念的影響,尤其是偷獵野生動物利大本小,不法分子往往鋌而走險,團伙作案,雖經多次打擊,卻屢禁不止。
3.7 認識不足,保護意識淡泊
濕地保護是一項新事業,由于對濕地生態功能的長期忽視,造成公眾對濕地生態系統的認識不足,保護意識淡泊。尤其是地方各級政府領導,對濕地的概念十分模糊,對濕地生態系統認識參差不齊,生態保護讓位于經濟發展,水利、海洋、規劃、港口、國土等相關部門都從各自的利益角度出發,各行其是,濕地主管部門對濕地保護的宣傳與教育還處于初始狀態,普及力度、廣度、深度遠遠不夠。政府、企業、公眾訴求不同,難以形成共識。
3.8 濕地保護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嚴重不足是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已經成為制約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瓶頸。到目前為此,濕地保護的經費尚未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在濕地調查、保護區及示范區建設、污水治理、濕地監測、濕地研究、人員培訓、執法能力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缺乏專門的資金支持,使許多濕地保護項目和行動難以實施,已建立的濕地保護區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必要的濕地基礎研究難以進行。
4 保護對策
4.1 擴大宣傳教育,提高意識
開展濕地科普宣教,利用互聯網、移動媒體等各種手段,普及濕地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對濕地的認知水平。依托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等,開展濕地環境教育。與中小學校合作,開展濕地科普專題教育活動,加強中小學生的濕地保護知識。引導濱海濕地與鳥類保護協會的志愿者,動員公眾參與濕地保護和相關知識的傳播。尤其是對即將實施的《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進行廣泛的宣傳報道。
4.2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考核機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生態優先、全面保護”的原則,把濱海濕地保護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將濱海濕地保有量、保護率、濕地修復面積等保護成效納入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考核等制度體系,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落實獎懲措施,建立健全獎勵機制和終身追責機制。根據海洋環境容量確定開發限度,保證濱海濕地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演替的可持續性,保護候鳥的棲息地。在對每個工程進行環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鄰近區域其他已建圍墾項目對生態環境的疊加影響。
4.3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濕地保護的科技含量
把濱海濕地保護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加強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探索濱海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拓展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的融資渠道。強化濱海濕地保護區建設與管理,不斷增加濱海濕地保護率,擴大濕地保護面積,提高保護成效。加強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加大濱海濕地科研項目立項與研究力度,在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強濱海濕地生態站建設,做好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示范與推廣。制訂濱海濕地保護和修復等技術規程或標準,全面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水平,使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性、完整性、穩定性得到增強。
4.4 多舉措防控污染
4.4.1 全面防控面源污染。在鄉村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構建垃圾處理一體化體系,建設農村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調整養殖結構,增加名優新口的養殖數量。合理布局畜禽養殖業,遠離濕地水域。嚴控水產養殖密度,減少飼料的投放量[5]。加大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
4.4.2 嚴格管控化工園區。由于連云港市的化工園區全部建在沿海,化工園區的污染對濱海濕地造成的危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化工園區的污染物排放。一是嚴把準入關。嚴格遵守連云港市環保局最新制定的化工產業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管理負面清單,所有新、改、擴建項目主要水污染物和VOCs減量替代,禁止建設排放惡臭污染物、“POPs”清單物質等嚴重影響人身健康和環境質量的項目,對限制類項目原則上不得新建;對禁止類市場主體不得進入,行政機關不予審批、核準,不得辦理有關手續。二是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所有新、改、擴建項目都要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化工園區1年內發生較大以上或有重大影響的安全環保事故事件,或未通過區域安全風險評價、區域規劃環評和跟蹤環評的,實施建設項目限批。三是落實“三同時”。凡是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確認可以開發建設的項目,建設時必須按照“三同時”規定,把環境保護措施落到實處。園區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符合已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止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使用后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也要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主要環節落實環境保護措施,使環境保護要求在基本建設程序的各個階段得到落實。
4.5 創新濱海濕地保護新模式
4.5.1 劃紅線。按照生態優先、全面保護、分級管理的基本原則,按照濱海濕地的生態區位、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把全市范圍內的濱海濕地全部劃入省級(含以上)重要濕地,其核心區劃入濕地生態紅線范圍予以嚴格保護,確保其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禁止征用、征收或者改變用途。
4.5.2 加強濱海濕地監測與研究。通過應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技術對濱海濕地資源進行調查和監測,掌握濕地資源動態變化,完善濱海濕地資源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并加強對信息的管理,健全濱海濕地監測網絡,提高濱海濕地保護和修復成效監督管理信息化水平。為保護修復濱海濕地、考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落實濱海濕地保護責任制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加強多學科合作研究,以生態學、景觀學、經濟學等學科為指導,共同研究濕地的利用和保護[6]。
4.5.3 加快濱海濕地修復。對退化的濱海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針,通過生態補水、退耕(漁)還濕、自然岸線維護、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濕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逐步恢復濱海濕地的生態功能,增強濕地碳匯功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以政府為主導,林業部門為主管,國土、環保、水利、農業、海洋、規劃等與濱海濕地保護管理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共同推進濱海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并將濱海濕地保護修復成效納入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干部的考評體系,嚴明獎懲制度。
4.5.4 編制并實施濕地保護規劃。通過重點工程,實施一批濕地保護和恢復項目,全面提高濕地保護能力,帶動濕地的全面保護。
5 參考文獻
[1] 谷東起,趙曉濤,夏東興.中國海岸濕地退化壓力因素的綜合分析[J].海洋學報,2003,25(1):78-85.
[2] 劉青松,李楊帆.濕地與濕地保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 李湘萍,湯庚國,王定勝,等.江蘇濕地植物群落學特征及其分布和演潛規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8,22(1):50-55.
[4] 鄭冬梅.濱海濕地互花米草的生態經濟影響分析與風險評估探討[J].臺灣海峽,2006,25(4):579-586.
[5] 王學雷.江漢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評估與生態恢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8(1):114-120.
[6] 邱虎,呂惠進.江蘇鹽城濱海濕地現狀與保護對策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21):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