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英
【摘要】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教育,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的關鍵。語文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但是,由于高中階段升學考試壓力大,高中語文教師仍然采用傳統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文化與審美的教育及思維品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僅僅注重語文基礎知識點的學習。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適應新時代對全體國民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本文將深入分析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探究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語文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思維品質;語言能力;情感與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文字的運用,即在我們生活、工作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廣泛存在于我們社會的各個領域,所以,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中語文教師應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堅持新課程基本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語言文字運用情境,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并且,教師應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學生能夠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高中升學考試壓力越來越大,高中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注重升學考試知識點的講解,忽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及思維品質的提高、文化審美情趣的提升。因此,高中語文教學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必然選擇。
一、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首先,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語文閱讀中的人文元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使學生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其次,堅持以核心素養為本。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熟練掌握語文基本技能與方法,從而提高靈活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教師還應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文化修養,在美的熏陶中,自覺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
再次,注重時代性、民族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緊跟時代的步伐,革新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從而構建一個開放、有序、多樣的語文課堂,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教師在注重語文課程的時代性的同時體現其偉大的民族性。
最后,加強實踐性。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教師應著力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與文化修養。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使學生樹立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逐漸提高自身的語文基礎知識水平和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素養”是人在特定情境中能夠通過調動社會、心理資源來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而“核心素養”是最基本、最關鍵、最必要的基于核心地位的共同素養。它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發展連續性和發展階段的敏感性,先進的教育思想與健全的教育制度是其形成的根本要素。所謂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與文化感受力的綜合表現。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調動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語言文字運用情境中,以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言語經驗,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
為不斷深化新課程改革,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必須堅持“以人文本”的素質教育理念,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新形勢下,我們關注的是未來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問題,應怎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所以,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就是其獨特的育人價值觀,即一是通過人類文化啟蒙心智、認識社會、人生并獲得思想道德教育;二是通過高雅文化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依歸。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母語能力,母語能力逐漸成為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雖然學科核心素養具有跨學科性,能夠加強培養母語能力的唯有母語學科。因此,語文承擔著培養母語素養的責任和使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既能承擔起培養學生母語能力的責任,又能真正實現語文育人的價值。
三、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新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促進了教育的創新發展,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的問題。
第一,高中語文教學觀念傳統、陳舊。當前,高中語文教師面臨著升學教學的巨大壓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只能堅持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以提高學生升學考試成績為教學目標,注重語文基礎知識重點、難點的講解,忽視語文課程本身具有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實踐性。這導致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知識面窄、缺乏語言表達能力等。
第二,高中語文教學缺乏結合學生實際。高中語文教學往往忽略學生的特點及其獨特的個性,違背“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初期,其生理、心理發展已經趨于成熟,性格、興趣愛好也趨于穩定,認知和思維能力比較強。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不斷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有意識地發展他們在語文活動的特長。
第三,高中語文教學缺乏人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最基本的特點,但高中語文教師普遍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灌輸,淡化其人文性。人文教育能夠以其濃厚的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喚醒學生的心靈,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文化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人文教育。
四、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為深化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解決高中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精神,不斷提升自身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及文化傳承與理解。而且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無論在任何時候,采用任何方式,有所側重,但都是綜合推進、相互促進的。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在豐富的語言教學實踐中,能夠使學生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并使學生積累自身言語經驗,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的本質就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言語活動,提高學生的言語情感和言語能力。只有學生親身體驗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機地將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的培育融入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及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獨立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積累語言的意識,激發學生探索語言運用規律的興趣;能夠使學生分類整理學過的典型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資料,加深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夠有效地實現口語和書面語溝通交流,等等。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通過語言運用,獲得思維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其中,思維發展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思維及辯證思維;思維品質包含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語言與思維密切相關,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因此,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有利于促進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不斷滲透發展思維及其品質。
高中語文教師應通過關注學生思維的方式、方法與思維的個性特征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與素養提升。每個學生都具有個體差異性,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運用的思維手段就不同,其獲得的思維質量也不同。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獲得信息、篩選信息,并能夠比較分析其異同;能夠使學生依據多個信息來源,對文本信息、觀點的真實性做出自己的判斷,等等。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就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自覺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意識,提高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并能熟練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充滿生命質感、情感性,故審美功能是語文學科特質的內在訴求。審美活動是以審美需要為動力,以審美體驗為基礎,是審美鑒賞與創造的過程。
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參與審美實踐活動,以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心靈 ,豐富人文精神。在語文閱讀文本中,通過深入理解文本語言及其情感,我們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文本的語言美、形象美、意蘊美、理性美。教師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鑒賞文學作品,并能運用藝術表達的方式創作文學作品,從而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增強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與中華文化,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質上,語文教育就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過程,就是強化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理解多元文化,不斷吸收世界優秀民族文化。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不斷開發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文化活動、文化研究,使他們真正體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樹立革命文化的紅色精神。
總結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綜合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2]史月香.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育策略[J].黑龍江科學,2018(3).
[3]貢如云,馮為民.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