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莉 林大鵬
【摘要】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一項具有創新及實踐意義的教學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主觀及客觀的問題。本文旨在結合本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實施現狀,利用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對如何更好地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提出些意見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積極心理學
【作者簡介】尚麗莉(1986-),女,遼寧遼陽人,營口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林大鵬(1983-),男,遼寧營口人,營口理工學院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計算機及自動化。
一、分級教學研究現狀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了,各高校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本校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陸續嘗試了多種新穎的教學改革嘗試,而分級教學則是最為普遍的一種。目前對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研究多采用的理論方式是克拉申的i+1理論,“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才能產生習得。” (吳偉英 鄧志輝 黃繼炎,2008,7);“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金威,2012,140);“Horwitz等(1986)對外語學習焦慮的研究” (袁玲麗 黃川,2009,61)以及“勒溫(K. Lewin, 1936)的‘場的概念B=F(P°E)” (高照,2010,56)等。分析得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當中“人”的概念性及理解感受性在各層級學生習得英語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更多的是體現在習得者在習得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調整以及人際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的適應協同能力等等。因此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當中,不僅要在教材選用、教學方法與策略選擇、升降級制度制定等方面下功夫,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類型,對學生在分級后的心理狀態更要給予重視并進行恰當的引導。“注重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學習者的內在語言處理機制(即LAD)起作用,從而吸入已被理解的語言輸入,增強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李炯英 戴秀珍,2001,55)。
二、我校分級教學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校分級教學始于2017年,主要分為A和B兩個級別。因此經驗上淺,盡管前期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在實施過程中也還是出現了一些始料未及的狀況。但從學生非語言習得方面因素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1.班級凝聚力。新生入學軍訓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加班級的凝聚力,讓整個班級的同學彼此更加相熟,對今后生活學習都很有助益。但是分級教學卻一下子又將這種剛剛培養出來的默契打破了,而這一點對于課堂活動的開展來說是會存有一些阻力的。2.學生在班級中的定位。最近流行個詞叫“舒適區”,在班級里也是一樣,每個同學都會有屬于自己的一個“舒適區”。這種舒適區可能體現在座位的位置上,也可能體現在課堂活動參與的頻次上,還可能體現在自我心理的認同上。而分級教學恰恰會打破這種舒適區,讓學生習以為常的各種定位產生偏差,從而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3. A班同學的驕躁及原地踏步。通過分級考試升入A班的同學會出現些不好的負面狀況。有些同學會因為自己升入A班而出現驕傲自滿的態度,殊不知自己的英文底子還是有很大不足的。還有些同學會把A班視為保護傘,好像遠離了掛科的可能(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對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因此學習上不主動,不用功,殊不知一味地吃老本實際上就是一種倒退。4.B班同學的自卑及不思進取。有些同學雖然英語基礎不是很好,但卻非常有習得英語的熱情,因此因為分級考試而降到B班,對他們來說無疑會是覺得將熱情撲滅。而還有一部分同學則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這種對立的態度對于大學英語的教學也是頗有阻礙的。5.每學期重新流動分級后流動同學的心理波動。A班降到B班的同學,在心理上一定會存有落差,自卑心理等;而B班升到A班的同學也可能會因為新環境的不適應以及突然增大的競爭環境而變得無所適從。這對于學生的適應力、交流力和抗壓力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6.教師在不同層級授課時的心理狀態。這里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有些同時教授A班和B班的教師那里,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在B班教學時反而會更有熱情,更有講授欲,這應該是教師對于不同層級學生的期望值(expectation)是不一樣的,并且學生的上升空間也是不同的。因此,作為教師而言,如何調整好對于不同層級學生教學時的心理狀態也是今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當中的一個重點問題。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啟示
在閱讀分級教學文獻的過程中,發現有人贊成二分法,也有人反對二分法,認為應當采取三分法,兩頭小,中間大,總之初衷都是想要更好地為學生創造更為有效的學習環境。但事實上,無論怎樣,結合了個人情感特征及養成因素等所體現出的學生的心理狀態,導致無論何種形式的分級都會導致學生心理產生微妙的情感變化。人作為個體的心理及情感因素極為復雜,也最難把控,因此對于分班教學來說,再謹慎細致的分班策略也只能是一種類似于數學中的趨近,將弊端趨向于最小,將利處趨向于最大。因此,我們不妨把關注點從分級的形式上轉移到學生心理狀態的疏通上,從學生主體的內在為分級教學打下基礎。在彼得森所著的《積極心理學》中有一章重點講述了積極情緒的重要性。體驗積極情緒的人,在認知能力上有了一定的變化,比如“注意力的寬度更廣了、工作記憶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更流暢了、對認知的感受性也增強了。” (彼得森,2010,41)其中還提到,“積極情緒所起的進化性決定作用,不是表現在當前,而是表現在未來。或許體驗積極的情緒,其作用在于它們能夠指引我們參與增強我們行為和認知能力的活動中。” (彼得森,2010,41)由此可以看出,在平時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通過多種手段積極調動同學更多地體驗積極情緒,會有助于整體教學的實施,于此同時還可以遏制消極情緒所導致的一些問題。
四、局限性及進一步建議
局限:1.分級實施時間太短,經驗不足,觀察搜集的數據會有片面性。2.由于整體教學及學生評優評先制度的設立,導致大學英語考試評價標準需要一致,而這對于不同級別學生的學習評價便會產生一定的偏差。3.情緒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再結合個體差異的人格理論,導致積極情緒的體驗也會因人而異產生不同的效果。
建議:1.除了英語老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咨詢老師及學長學姐等都應該充分了解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模式及其意義,從而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維度對他們的負面情緒進行心理疏通。2.應該重視向學生傳達出“知識積累”這一概念。科技發展,人們各個方面的節奏日益加快,同學們更樂于去追求眼下即得的利益(immediate benefits),而對于諸如語言習得這種需要長期積累才見成效的學習過程敬而遠之,而這對于學生的知識能力養成是極為不利的。3.適度加大分級教學中的激勵措施,從情感,四級提前參考機會,水平能力提升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機(motivation)來爭取更好的英語習得成效。4.可以通過豐富有趣的課堂組織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酣暢感,讓同學有更多的積極情緒的情感體驗過程,從而提高整個班級的凝聚力,消除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
參考文獻:
[1](英)彼得森著,徐紅譯.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
[2]高照.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對課堂心理環境影響的實證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0,02:56-62.
[3]金威.合作學習模式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2,10:140-142.
[4]李炯英,戴秀珍.從i+1理論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語言輸入[J].山東外語教學,2001,01:54-58.
[5]吳偉英,鄧志輝,黃繼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8.01:6-13.
[6]袁玲麗,黃川.分級教學模式下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