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琴
摘 要:主要從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分析角度出發,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并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分析,深入探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從而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學過程
數學作為小學的主要學科之一,在小學階段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分析
核心素養是保證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能力,它是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一定要養成的品質與能力,核心素養包含信息素養、思維素養以及人文素養等內容,而數學核心素養概括起來就是要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它代表的是一種數學思維,是以數學知識為基礎卻高于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的體現。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探究
1.通過情景教學,提升學生靈活思考的核心素養
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并使其將所學知識融入生活中,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概念和理論知識,進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對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根據實際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景,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與元素,讓學生能夠發揮其積極性與靈活性,深入理解數學概念與內容,實現培養學生靈活思考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長度比較”時,如果老師枯燥地講長度比較的方法是一端對齊,看另一端,學生只是機械地記住這一概念,難以理解其中的內涵,無法學習到長度比較的真正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情景教學,比如請一高一矮兩個同學比身高,讓矮的同學站在椅子上,高的同學站在地板上,然后說矮的那個同學高,問學生這樣比公平嗎?所有學生都叫不公平,通過比身高制造矛盾讓他們明白一定要同時站在一樣高的椅子上或者同時站在地板上比才公平。然后告訴他們同時站在椅子上,或同時站在地板上就是一端對齊了,這樣再看另一端,一看就知道高的那個同學身高高。接著再用課件出示比較三條繩子的長度,首先是三根一樣粗的木頭,繩子繞的圈數不同,圈數多的肯定就長,接著出示兩根木頭一根粗、一根細,繩子都繞了兩圈,學生也很明顯地判斷出一樣的都是兩圈,肯定繞粗的木頭那根繩子長,最后出示三根不一樣粗的木頭,繩子繞的圈數也不同,根本無法直接比較,那怎么辦呢?此時借助課件演示一定要把三根繩子拉直了,讓他們一端對齊,動畫閃爍一端對齊,再看另一端,學生很明顯地明白了長度比較的精髓。
小學生對很多概念和內容理解大多停留在表象,缺乏明顯的認知,因此概念都以死記硬背為主,缺少對內容的理解,導致其不知道如何運用,嚴重影響數學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景,依靠情景,將數學學科中的概念和推導過程演繹出來,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靈活思考的目的。
2.通過過程演示,提升學生感性認知的核心素養
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中,要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就要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的感性認知,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模式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實際的過程演示讓學生能夠從中學習數學知識的內涵,將靜態的理論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及推導過程,進一步掌握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感性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按邊分類”時,本課的難點在于“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嗎?”“等腰三角形可以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鈍角三角形嗎?”“等邊三角形呢?”對于這些概念有很多同學學完后還難以理解,可以在講完分類后,結合多媒體課件,先畫一條線段,在它底邊的中點上畫一條高,在高上面任意取一點連成一個等腰三角形,閃爍兩腰相等,此時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閃爍頂角是鈍角,所以它是一個等腰鈍角三角形;再往上取一點,到頂角是直角的地方,一樣閃爍兩腰相等,閃爍頂角是直角,學生一看就知道這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繼續向上取一點閃爍兩腰相等,閃爍頂角是銳角,學生一看就知道這是等腰銳角三角形,這時學生對于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等腰鈍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等腰銳角三角形,就非常清楚了。接著把這點取到頂角是60度的地方,繼續閃爍兩腰,讓學生明白現在還是等腰三角形,閃爍三個內角和三條邊,但是現在三個內角相等了,也就是三條邊都相等了,那它又是什么三角形呢?學生很清楚是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兩腰也相等,所以我們說等邊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三個角都是銳角,所以等邊三角形只能是銳角三角形,學生很明顯地明白了本課的難點。
整個演示過程內化到自己的理解當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學習了基礎內容,而且鍛煉了邏輯推理能力。將過程“演示”出來,從現象看到本質,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學到教學內容的實質。
3.通過操作實踐,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素養
好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絕不輕易授予學生,凡是學生經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去獨立思考解決,把“教—學”活動中的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實踐、自主探究、自我思考,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畫圓時,可以根據學生心里喜歡動手的特點,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圓規和紙拿出來,自己畫圓,然后引導學生把剛剛在畫圓的時候出現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學生甲說:“我在畫圓的時候發現圓規的針尖一動,圓就畫不出?”師:“那也就是畫圓時,針尖要固定不能動,那有誰知道,針尖固定的其實就是圓的什么?”生:“就是圓的圓心,也就是先要確定圓心。”師:“還發現什么問題嗎?”生:“我畫的圓老是不圓滑,是什么原因呢?有誰知道?”生乙:“其實就是圓規兩腳之間距離不能動,一動,圓就畫出來不圓滑?!睅煟骸澳撬麆偛耪f的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其實是什么?”生:“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其實是圓的半徑。”師:“那現在誰來說說畫圓時要注意什么呢?”生:“先確定圓心,用針尖對著圓心,再確定半徑,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然后再畫,再畫時,圓心、半徑都固定不能動?!痹趯W生動手實踐,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出畫圓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操作不僅僅停留在活動的表面,而是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又要思考,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形成及發展的全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