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婷
摘 要:數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邏輯思維、問題處理以及創新思維等能力。這要求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師必須重視新課改形勢下教學方法與理念的創新,積極靈活地把游戲教學法融入課堂教學中。基于此,結合新課導入、課堂研究、知識鞏固三個維度展開分析,提出游戲化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運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游戲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有效運用
一、新課導入環節
由于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約束意識薄弱等特征,特別是在課堂導入環節,學生無法及時調整狀態,融入教學氛圍中。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做好新課導入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游戲教學時必須重視教學內容和種類的創新設計,基于和教學內容良好搭接的條件上選擇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游戲形式,持續性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保持教學的新鮮感。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積極使用游戲化教學方法,借助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游戲讓學生思路回歸課堂,為后續教學夯實基礎,最大程度上增強教學效果。比如“有余數的除法”課堂引入環節,教師可準備小木棍,指導學生進行相關小游戲,“有13根小棒,每5根一捆,可以捆幾捆?還剩多少根?”小學生運用數學算數的公式進行計算,13÷5=2(捆)……3(根),學生得出小游戲的最終答案:13根小棒,每5根一捆,能夠捆2捆,還剩余3根。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除法算式的“2”“3”表示捆成2捆,還剩下3根小棒,在除法算式中稱作“余數”,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刻地了解有余數除法及余數的含義,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按照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實寫出相應的有余數除法的算式,正確寫、讀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二、課堂研究環節
課堂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核心途徑,教師課堂引導小學生探究數學新知識,運用游戲教學形式營造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學生投入更多精力,其思維也將更加活躍,提高學習效果。比如,“元角分”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課件展示情境圖,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你知道圖中畫的是什么地方嗎?圖中小朋友準備做什么?”學生積極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買東西要用錢,我國的錢叫人民幣。今天我們來認知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幣。”通過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小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講述人民幣使用的注意事項,知道1角=10分,1元=10角。課前準備教學游戲所需的橡皮、尺子、筆記本、鉛筆等物品,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確保每組4人。創設購物活動,組織學生角色扮演,每組1盒1元以內的人民幣,每組1份購買商品,在找幣、付幣、取幣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處理能力,鍛煉其思維靈活性。認識商品的價錢,學習簡單購物,培養學生和他人合作的意識,并且幫助學生樹立勤儉節約、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借助游戲活躍教學氣氛,把乏味枯燥的數學理念、計算公式等知識轉變為有趣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體現現代化教學藝術。
三、知識鞏固環節
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數學知識有著極強的連續性,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幫助學生鞏固和分析數學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理解程度,搭建個人知識體系以及發展學生邏輯能力。正確使用游戲教學進行數學復習,有效降低傳統教學和復習方式的乏味枯燥,使得學生更加具體地感受數學的魅力與研究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鞏固,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比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識講解中,教師引導學生數一數班級內男生和女生的實際數量,提出男生、女生人數比是多少?男生和全班人數的比是多少?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要求學生找到正確的數量進行比較。學生通過計算后可以得出,男生23人、女生24人,全班人數是23+24人;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23 ∶ 24;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23 ∶ (23+24)=23 ∶ 47。完成游戲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整理和總結:第一,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第二,比例的基本性質為兩個外項的乘積等于兩個內項的乘積;第三,比和比例的聯系,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兩個比值相等的比組合而成。教師有效運用游戲化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綜上所述,游戲化教學方法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數學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內容和運用時機全面把控。根據小學生學習能力、興趣需求調整和完善教學模式,發揮游戲教學的作用,促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取知識,全面掌握數學技巧和方法,提升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王善順,沈友芹.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57.
[2]萬嬌.淺談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