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良好養成行為習慣的素質教育也成為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環節。本文結合工作所得經驗和我校對大學生“十個一”素質養成教育的要求,嘗試性從當前大學生養成習慣的個性表現和重要性視角出發,創新性將“十個一”教育活動內容融入高校學生養成教育的路徑進行探析,以求提高教育實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十個一”; 養成教育;思想道德素質;路徑
1.“十個一”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十個一”教育活動載體主要內容為:一個總結,每學期在班級公開一個總結:每個學期子啊班上公開自我總結,檢視自己的收獲和不足;二封書信,寫給親人和老師的信,銘記親情,不忘師恩;三個場地:第一場所是學術報告廳、交融思想,啟迪智慧。第二場所是在運動場,強健體魄鍛煉身心。第三場所是在圖書館、詩書、陶冶情操;四項活動: 一是參加學生社團活動、鍛煉組織能力。二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鍛煉田野調查能力。三是參加公益活動,鍛煉奉獻能力。四是參加科技活動,鍛煉創造能力。
2.“十個一”各項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策略
(1)如何開展“一個總結”養成教育
輔導員首先進行思想宣講,告知一個總結的內容和活動意義,主要讓學生認識一個總結的現實意義和活動作用,主要是總結認真組織學生,開展一個總結工作。具體是從一學期的收獲、不足、班級的感受、貢獻,加強民主批評和自我批評,為班級凝心聚力,同時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其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在學期總結中發現問題,改進問題,約定俗成去為班級貢獻自身努力。
(2)如何寫“兩封書信”
隨著電話、手機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溝通方式也發生變化,人們的溝通可以做到即時聯系,似乎紙質信件似乎已經失去他存在的意義大多數95后可能根本沒有寫過信,開展書信活動一封寫給父母,一份寫給老師,同時通過書信的內容傳遞師生的交流、母子之間的溝通,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要求,通過書信方式把在學校的所思所學所感所悟、及其不愉快與歡快的事情通過書信方式傳遞給父母和老師,父母和老師能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心態心思,發現問題處理我呢提。而在日常的養成習慣中塑造為約定俗成的條例后,學生久而久之就會自覺的養成書信表達情感的方式,回歸傳統優良品格。
(3)如何堅持“三個場地”
首先,圖書館作為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是知識的殿堂、信息資源中心,是大學生吸收知識、認識社會的重要載體,對引導學生具備科研能力、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影響和決定人才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關鍵因素。學術報告是實現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和途徑。學術報告中的知識傳播包含知識授體、知識受體和傳播環境三大要素,知識傳播過程包括知識準備過程、知識流動過程、知識共享過程和知識創新四個環節。文章分析了學術報告中知識傳播機理,針對性地提出了學校管理學術報告的五項措施
(4)如何踐行“四項活動”
首先,從社團活動的開展策略探討。社團活動以學生興趣愛好組成的成員,在制度方面缺乏嚴格的制度性,為此具有流動性、隨意性和短期性。而另一方面對學生興趣的開發、特長愛好的發展非常重要。在開展社團活動要把握三個原則也是其四個社團活動特點。一是自愿獨立性,社會成員來自各專業院系學生,為著各自的目的,有的是學習興趣、有的是交朋納友、有的是鍛煉綜合能力,也有的是打發課余時間,隨波跟風入社團。由于社團沒有嚴格的出入準則和獎罰條例,為此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二是社團具有自治性,它是一群性情相投、愛好相宜,在學校相關要求的手續下開展的學生群體自治組織。為了學生共同的興趣目標和各自愿望而組合的群體組織,它的運行機制、社團活動章程可以通過成員間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實現社團內部活動的自治規范。三是非營利性。社團活動中雖然有的活動開支需要,但是其活動經費的來源、募捐還是拉贊助還是社團成員間的會員費,無論是為了社團活動的開展聘請指導老師還是校外專家來指導活動還是 成員間內部活動的開支,都有嚴格的規范和社團聯合管委會或者專設機構管理,不得出現盈利的社團為此需要把握這一原則的基礎上創新社團活動的組織、運行、活動開展、經費來源的健康發展方式,切勿出現功利性社團,偏離社團活動及其社團文化教育的本位。接著,是認真開展科技活動,科技活動對學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體合作精神。具體活動踐行策略分以下幾步。首先選定優秀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科研活動、發揮教師全過程的指導作用。其次指導教師在傳授知識時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模式的建構,通過參加大學生科技協會、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項目、在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引導學生在科技活動的參與中,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建構。然后,從完善健全的公益文化活動組織管理制度,從公益活動的宣傳、活動團隊的組建、指導教師的選定、審批和各個環境的管理、宣傳全過程指導;最后從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策略分析。首先是擴大宣傳、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正確認識,方可形成全方位的合力去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然后注重與實踐單位構建長期的聯系,創建穩定的學生實踐基地,同時吸收社會資源、爭取社會各系統組織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邢國忠.大學生養成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 J]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08.06
[2] 韓迎春.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J] . 唯實, 2006( 1) : 7- 8.
作者簡介:
曹劍華,男,1988年7月,湖南郴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現為四川理工學院專職輔導員,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