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富
【摘要】自《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整體框架發布開始,高考命題便呈現出明顯的對于學生核心素養考查的趨勢。結合2017年高考全國I卷文綜政治試題,對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考試形式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基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高考備考策略,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素養,改善教學面貌,提高學生高考應考能力意義重大。
【關鍵詞】思想政治 核心素養 備考策略 高考政治試題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67-02
引言:
高考改革與高中課程改革息息相關。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帷幕已徐徐開啟。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該框架確定了學生各科發展的核心素養。10月11日,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發表署名文章《探索構建高考評價體系,全方位推進高考內容改革》,該文章為今后的高考指明了方向: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以考查學生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為主要目標。本文以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政治試題為例,就高考如何考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問題談些看法,為高考生提出備考策略。
一、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一)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是讓學生能夠“確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擁護黨的領導;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標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13題以某地城市建設項目向社會開放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對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認同。15題和16題是“一拖二”選擇題,其中,15題以我國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引導學生運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理解國家發展戰略,考查學生對我國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的政治認同,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16題考查對國債的正確理解,讓學生認識到政府發行債券是為了彌補扶貧資金缺口,既符合我國的國家性質,也符合我國政府的宗旨,從而有利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19題通過列舉十八大以來我國部分世界一流科技成果,考查學生對于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成就的認識,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文化自信。
(二)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的學科核心素養,是讓學生“能夠用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生活、分析和解決社會矛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作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珍重人生價值,展現人生智慧,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心、自覺性。”
14題考查對國內生產總值這一概念的理解。考查學生能否利用試題提供的“生產”、“生產的最終產品”、“國內”等條件,運用所學知識作出理性判斷是解答這道題的關鍵,考查理性精神學科素養。12題是互補商品的概念及性質的辨析,13題是對于國家經濟體制的認識與創新舉措的評價,20題辨析關于創新創業發展的有利舉措,22題對創新解決資源環境問題進行辯證分析,這些試題都是考查學生的理性精神學科素養。23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理性精神學科核心素養。
(三)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的學科核心素養,是讓學生應能夠“理解法治是人類文明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先進的國家治理方式,解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樹立憲法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懂得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履行義務的習慣;具有法治讓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的認知和情感。”
17題以進一步完善我國戶口登記政策,加強戶口登記管理作為背景材料,涉及我國政府的性質、宗旨、職能、作用,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知識,目的是讓考生懂得國家此舉是為了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此題主要考查學生法治意識素養。39題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為背景,設置了兩個小題,考查的是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解和認識,也考查從材料中推理答案的能力,突出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考查。憲法宣誓、完善香港基本法,彰顯了法治精神;遏制港獨、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則彰顯了政治認同。
(四)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是讓學生應能夠“遵循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熱心公益事業、樂于公共服務、踐行公共道德、展現公共精神;獲得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實踐經驗,具備公共交往中善于對話協商、溝通合作、表達訴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現勇于擔當的責任感。”
40題以中國家喻戶曉的央視熱播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背景材料,考查該節目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及如何創新的問題。該題不僅考查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還深入挖掘《中國詩詞大會》的內涵,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其中所起的重要導向作用。尤其是第(3)問“請就學校如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兩條建議”,直接考查學生公共參與的政治核心素養和實踐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備考策略
從去年全國高考文綜政治題目呈現形式、考查內容等方面來看,其對于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考查達到百分之百,這對于今后高考備考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如此,筆者提出以下高考備考的策略:
第一,關注國家大事,強化政治認同
政治學科與時事政治緊密聯系,緊扣時代特色是政治學科的應有之義。2017年高考全國文綜政治試題考查多個時政熱點,如精準扶貧、上海合作組織、無戶口人員戶口登記管理、瀾滄江—湄公河綜合執法安全合作、中國—東盟執法安全合作、“墨子號”、“蛟龍號”、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節能減排、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既突出了政治科的時代特色,也考查了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政治認同素養。2018年高考備課應重點關注本年度黨的重要會議、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的一些新提法、新舉措、新觀點,深入理解、認真領會。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十九大明確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方略,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等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論斷,今后國家在經濟、政治、社會、法治等多方面的革新都將圍繞這些精神和論斷開展。教師在引導學生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基礎上,及時把握在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方面的新動態,讓學生分析討論,這對思想政治的學習很有必要。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表決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這些內容將對今后國家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高度關注。此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也要引導學生關注。上述時政熱點都可能為政治認同等核心素養視角下高考命題者所關注的焦點。
第二,著眼現實沖突,弘揚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強調培養有理想、有理智的中國公民。它關乎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應有的能力和態度,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是理性精神的核心內涵。
首先,必修4《生活與哲學》是培養學生理性精神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充分發揮它的應有作用。在高考備考中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度理解與運用,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獨立思考的能力,大膽質疑、批判和反思,努力培養唯物辯證的哲學理性和崇尚理性的偉大傳統。其次,要挖掘生活中關乎社會正氣、國運興衰、人心向背、學生長遠發展的熱點和沖突點,結合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選取社會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或人物,創設滲透主干考點的主題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再次,開展辨析式學習,辨析式學習過程強調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充分展示觀點,在價值的沖突中深入理解精神實質,在探究活動中拓寬視野,在比較與鑒別中提高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組織辯論、演講、對話等豐富多彩的方式,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理性精神學科素養的培育。
第三,置身法制環境,增強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主要包括權利義務意識、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強調培養有自尊、守規則的中國公民。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蘊含豐富的法治意識內容,可作為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要依托。在復習備考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例如第一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政治權利和義務意識;第二單元要注重培養對國家機關以及工作人員的監督意識,等等。總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法治意識因素,增強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夯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基礎。此外,在復習備考中,學生還要了解本年度制定、修改并實施的重要法律、法規。作為2018年高考生應重點關注《民法總則》的制定和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的新規定;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刷單炒信以及幫助刷單炒信是違法的規定;財政部等部委發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延長兩年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1.6L及以下排量汽車恢復按10%的法定稅率征收車輛購置稅;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和《監察法》等重要法規,修正案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的規定;這些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實施不僅是我國公民政治生活的大事,對今后國家、社會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而且與高中政治教學、考試息息相關,了解這些法規有利于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素養,在高考備考中必須重點關注。
第四,組織實踐活動,培育公共參與
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理論運用意識,更要注重其相應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2017年高考題目中涉及到學生的活動策劃意識、主觀參與意識。40題的(3),這個考題具有明顯的實踐活動性質,其實也不難理解,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不是檢驗學生記憶了多少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具體問題中是如何表現的,沒有具體的實踐活動的依托,考核學生核心素養就成為空談,因此核心素養及其能力的培養必須依托于實踐活動。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標,組織實踐活動,發揮學生自主性,使其在活動中鍛煉組織能力和參與能力,積累一定的實踐活動經驗,便于學生應對高考題目中出現的同類考題,同時也是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和核心能力的進一步拓展培育的有效措施。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生活情境,模擬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實踐公共參與。例如,教師通過創設參與居民自治、參與村民自治、模擬聽證會等各種場景,營造體驗機會,強化公共參與核心素養。
結語: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和黨委書記劉桔在2018年3月3日發表署名文章,再次強調“文科綜合體現學科素養導向”,很顯然,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已然成為思想政治高考的必然趨勢。高考如何更好地考查核心素養,如何改變復習備考方式,如何培養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和有擔當的中國公民,無疑還有很多問題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學.2016.1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2016.9
[3]李華.重視試題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力量——以2017年高考全國I卷文綜政治試題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7(08)
[4]董旺森;陳硯堂.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考查探析及備考對策.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