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萍
【摘要】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方式以及影響結果則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基于此,筆者選取我市三所高職院校的非英語專業大一新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通過Spearman相關分析可知,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都會對學習成績造成影響,內部學習動機的影響更為顯著,高職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高職學生 英語學習動機 學習成績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96-02
前言:在我國高校教學中,基本所有院校都開設了英語課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體現的學習動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未來發展造成影響。在實際的高職英語教學中,高職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動機也隨之變化,很難在45分鐘的課堂內保持穩定。因此,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實證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選擇我市三所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大一在校生作為研究對象,共350名學生,將其高考的英語分數作為學習成績的衡量標準。因為這三所高職院校只有大一開設了《大學英語》這一課程,而且大一新生剛剛經歷過高考,在英語學習方面具備較強的連貫性以及穩定性,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在350名大一新生中,90分以下的學生共有191名;在90-119分段的學生有96名;在119分以上的學生僅有14名。初步判斷研究樣本的高職學生在英語成績方面,屬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實證研究選擇Domyei研發的二語學習動機量表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在進行問卷調查之前,筆者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信度分析與效度檢驗,分析的結果顯示,本次實證分析所用的調查問卷具備較高的可信度。筆者利用研究對象的課間時間,按照班級為單位進行問卷的發放,采用當場填寫當場收回的方式。共收回有效問卷301份。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由SPSS.21.0軟件進行,通過Spearman相關分析對統計數據進行研究,從而了解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的造成的影響,為了使實證分析的結果更為全面,筆者將學習動機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這兩種[1]。
二、實證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Spearman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在英語成績和學習動機的顯著性檢驗中,SIG值時0.000,要低于5%的高度顯著,由此可以看出,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相關關系,外部學習動機和內部學習動機的相關系數均為正數,這就表明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之間為正相關關系,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在兩種學習動機中,內部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造成的影響更大,外部學習動機造成的影響更加微弱。這是因為內部學習動機是學生出于內心的喜愛進行英語學習,在學習升級的提升方面,發揮的作用更為顯著;而外部學習動機是高職學生在父母或者外界環境的影響下,進行的英語學習,學習成績的提升程度要低一些,但是仍舊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成績。因此,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需要注重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加強,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法難以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學習法等。高職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進行分組,在每節英語課程教學結束之后,為學生布置小組任務,引導小組學生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比如,某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為學生布置了表演經典美劇或者英劇的任務,小組成員可以在排練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英語口語練習,不僅可以吸引高職學生參與英語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英語口語能力以及合作意識。
第二,通過激勵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相關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因此,高職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激勵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如,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欲望;通過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促使學生進行良性競爭,引導高職學生將學習壓力轉變為學習動力,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成績[2]。
結論: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通過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影響研究可知,學習動機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為正相關關系,內部學習動機的影響更為顯著。高職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激勵,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以此提高高職學生英語成績,為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為高職英語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李花.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種類對學習策略選擇運用的影響研究[A].《智能城市》雜志社、美中期刊學術交流協會:,2016:1.
[2]何麗娜.非英語專業本科和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影響的比較[J].校園英語,201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