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燕
摘要:在我國,數學起源于上古至西漢末期,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數學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文化,凝聚了人類無窮的智慧。近年來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學文化已成為審視數學課堂的一種新視角。數學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傳遞學科知識,更要樹立“以文化人”的理念,有意識地將數學文化融合到小學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領悟數學學科背后所蘊含的思想、精神和理念,幫助他們對數學知識產生更宏觀、更深刻的認識。本文便對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是一種文化寶藏,有著它自身豐厚的文化淵源,然而長久以來在學生的心目中,數學只是一些數字、公式的堆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過度關注于知識的傳授和答題技巧的訓練,忽略了數學文化的鋪墊作用,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出現死記硬背,浮于表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數學教學包含兩種層次:一種是單一的陳述數學規則,指出解題套路,為考試做準備;另一種是挖掘數學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通過思維訓練,獲得數學美的享受。兩種層次的數學教學所產生的結果相去甚遠,筆者認為用文化裝點數學,用文化烘托知識,這才更接近高層次的教學。下面,筆者便從抓合適時機、講歷史知識、拋問題導向三個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一、抓合適時機融入數學文化
數學的各項公式、定理和解題套路往往容易被淡忘,但學生形成的數學素養卻可深植內心,終身受用。數學素養的養成需要教師利用課堂這個重要媒介,敏銳的捕捉時機,及時滲透數學文化,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上升到文化層面,從而觸類旁通,水到渠成,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在“比的意義”教學中,筆者在課件中展示了10個大小和形狀不盡相同的長方形,要求全班同學選出一個自己認為最美的長方形,結果學生們一致選擇了同一個長方形。對于這個結果學生們都感到非常驚訝,為什么這個長方形就是被公認的最美的呢?這時筆者抓住時機,告訴同學們因為它是“黃金矩形”,這個長方形的寬與長之比為0.618,而這個數字被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符合“黃金分割比”,并由此引出100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近代美學之父費希納也做過類似的實驗。接下來筆者通過課件,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在實際生活中黃金分割比的廣泛應用,如舞臺上的主持人不是站在中間位置,而是站在舞臺的黃金分割點位置;達芬奇的著名畫作《蒙娜麗莎》也運用了黃金矩形;《最后的晚餐》同樣也應用了該比例布局。學生們茅塞頓開,切實體會到了黃金分割的和諧之美。可見,在學生對問題充滿疑問并抱有濃烈探知欲時,正是教師滲透數學文化的最佳時機,此時趁熱打鐵,精準發力,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歷史知識傳遞數學文化
數學知識能夠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傳承至今,是一代又一代數學學者薪火相傳的結果。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有其相應的文化背景, 教師在教學時只是單一的講解理論知識,滿足于數學結論的簡單獲得,并不利于使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只有將深埋于知識土壤下的文化之根挖掘出來,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充分理解,讓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數學,使數學充滿厚重感和人情味。
在教學“負數”這一節內容時, 筆者以圖文的形式展示古代人民的糧食生產活動,用紅色的小棍來表示產量增加,用黑色的小棍來表示產量減少;以時間軸的形式展示我國從兩千多年前對正數和負數的記載到三國時期建立對負數的定義再到《九章算術》最早提出正負數加減法法則的歷史演變,學生們隨著筆者的引導,踏著歷史的長河觸摸負數的發展脈搏,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古人不斷探索、不斷超越的精神,領略了負數在中國古代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民族尊嚴感也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拋問題導向滲透數學文化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親歷觀察、搜集資料,透過靜態的知識去探索鮮活的數學文化,無論學生的思維方式是有序的還是雜亂的,是膚淺的還是深刻的,教師都應用啟迪撥開學生心中的迷霧,用誘導觸發學生產生深遠的思考,使學生透過薄薄的教材去感悟源遠流長的數學文化、數學精神。
在教學“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納稅”一課時,筆者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什么叫納稅”“為什么要納稅”“怎樣納稅”等問題,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在課前收集相關知識并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和對比。教學時,筆者又拓展介紹納稅是國家的經濟來源,只有合法納稅國家才能進行各種公共設施的建設,才能對貧困地區、受災地區進行支援,才能維護社會安定,由此使學生對納稅產生情感認同,使學生對本節所學內容變得更有興趣。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任重而道遠,給學生一杯水,要讓自己有一眼泉,數學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提高數學修養,積累教學智慧,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之路成為一場美妙、豐碩的文化之旅。
參考文獻:
[1] 周曉云.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J].新課程(小學),2017(04):192+194.
[2] 朱幫沛.小學數學課堂滲透數學文化的實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