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勝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數學建模逐漸受到教師的關注,在小學數學中應用數學建模進行教學,發展學生建模思想成為了新型的教學模式,本文結合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建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提高學生建模能力和教學效率提出幾點可行建議。
關鍵詞:數學建模;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建模能力是小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關注小學生數學建模思維的培養,是為了適應應用數學潮流的需要,培養從形式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開展數學建模思維教學,制定相應的數學建模思維方法。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并制定學習目標,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創造一套適合自己和小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理論體系。
一、提高數學化能力,建立模型
培養學生數學化的能力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至關重要,小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對知識的概括能力不足,對小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恰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培養學生數學化的能力就集中在培養學生的概念理解能力中,數學概念是一種相對抽象的知識集合,學生們在面對陌生的概念時,往往產生恐懼心理,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運用數學模型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要從形象的數學模型中展開,讓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到數學模型中的概念,從而加深他們對概念的理解,無論應用什么教學方式都要從具體事物中有所體現,從中提取相似的和本質的東西,幫助小學生從中總結學習小學數學的規律。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精心準備教學設計,讓學生親身體驗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中體會小學數學的魅力,以此來概括數學本質屬性的過程,在長度單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手中的學習工具和學校的教學器材進行教學,每個學生都有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教師在向學生灌輸長度知識時,結合現實中的事物進行教學,學生的直尺測量范圍較短,教師可借助學校的米尺開展教學,讓學生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對長度的認識更加深刻。
二、提高合情推理能力,調整模型
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也是教學目的中至關重要的一項,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做好積極正確的指導,在具體的情境中,引導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相對較為低下,教師在創建數學模型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不脫離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此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教師創建的情境中去。在小學三年級的課堂上,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簡單的猜測推理能力,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應用,從而提高他們對數學建模的學習。例如在教學多邊形圖形的周長計算時,小學生初次接觸到周長的概念時多少會有些迷茫,陌生的概念往往會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通過數學建模充分調節課堂氛圍,比如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能力,情境設置為假設一只螞蟻在地上爬行,爬行軌跡可以三段,這三段構成一個三角形,這三段軌跡的長度分別為10厘米、12厘米和8厘米,然后教師給予學生一些提示,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推動學生推理三角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通過創設情境建立數學模型,提高學生推理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提高數學模型求解能力,解決問題
數學模型的求解能力主要是運算能力,用有關運算知識進行運算、推理求得運算結果的能力。小學階段學習的運算中包括加、減、乘、除四種,數的運算貫穿整個小學學段,也是小學數學學習中分量最重、占用時間最多的教學內容之一,對提高小學生整體的數學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師的積極指導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包括口算、估算、筆算等多種形式的算法,學生只有在理解運算的道理才能更好地記憶并運用各種算法方法,因此在日常中加強訓練是有必要的,短時間的小練習不僅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從而提升小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例如在長方形面積應用題的練習中,可以充分練習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記憶和乘法運算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課堂中來,比如以學生的課本為數學模型,教師先讓學生借助直尺或三角板測量出數學課本的長和寬,教師也要親自對數學課本進行測量,檢測學生的測量結果,隨后為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計算數學課本的面積。通過尋找學生身邊的數學模型,促進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模型進行學習的習慣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有效調節課堂氣氛,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補充自己,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良好學習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麗麗.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普童話,2018(40):14.
[2]袁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