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要: 《道德與法治》是幫助小學生構建正確世界觀以及了解法治知識、道德理念的重要課程。這門課程涵蓋的范圍廣且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內容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效果常常只局限于孩子對于課本的生硬理解。體驗式教學是現有的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模式,尤其體現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比較淺顯,需要通過體驗式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加深小學生對知識的了解,鍛煉小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引導孩子形成正確價值觀,并貼近孩子年齡和生活的課程。該課程要求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同時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公民意識等,讓孩子在課程中真正領悟情感體驗并學會進行道德實踐。根據新課程標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課堂教學應該體現互動性、靈活性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適應新課程標準以及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本篇論文將引入體驗式教學的方法,并通過該教學手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過程及其相對傳統教學所具備的優勢,讓更多人了解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該如何正確使用體驗式教學手段,以此來創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育成效。
一、體驗式教學的定義
體驗式教學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引入、創造或者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體情境或氛圍,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幫助學生快速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運用學生掌握邏輯思維的左半球,而體驗式教學則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將大腦的左右半球都加以充分利用,體驗式教學的特點便是這兩種方式的結合,同時,它也將小學生的主觀意識與客觀實在進行結合,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類似親身體驗的經歷中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對其產生興趣、引發思考。
二、體驗式教學的應用
(一)創設情境,啟發思考
創設情境是體驗式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在傳統的課堂上是很難見到的,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使學生有親身經歷的感覺,并引發學生的思考,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宣揚母愛這一主題,可以一邊播放著歌頌母愛的音樂,一邊讓學生們閉上眼睛,靜靜回想自己與母親的點點滴滴,讓學生主動地融入這樣一種由外界創設出來的,存在于學生內心的情境中,每個學生的回憶都不同,但都離不開母愛這一主題。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這種愛得到了更深的理解和意義。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創設情境的做法。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創設一些真實存在的外在情境。例如在加強小學生對“法治”的認識時,可以創設一個小法庭的情境,同時發揮角色扮演的作用,讓學生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律師和陪審法庭等等,通過他們自己對法律的認知去表演自己的角色,最后再由教師去總結歸納,提出表揚并糾正錯誤。
(二)表達交流,分享體驗
創設情境引發思考,但在思考之后,通過自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也至關重要。同時,小學生的表達能力正處在初步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其相關訓練至關重要。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可以先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挫折,如進行一些淘汰性的小游戲,之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談談自己在游戲中的體會和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讓小學生能夠以更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挫折。通過與他人分享交流,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同學之間建立更深刻的理解與更深厚的友誼。
三、體驗式教學的優勢
(一)鍛煉小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設情境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引發學生的思考,而思考是創新思維的開端。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或氛圍的引導下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并通過展開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分辨世事的正誤,從而產生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雖然小學生智力發育還不完全,但在這種發展的過程中,適度的引導對其智力的發展十分重要,學生自己的思考更是鍛煉其創新思維的關鍵。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們在體驗了相應的情境之后耐心思考,思考自己做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辦法的尋找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當思考變成了一種習慣時,創新思維便在悄悄地生長了。
(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
體驗式教學將學生的體驗作為教學的主體,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發揮的作用,打破了一貫以教師口傳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創設情境中充當的只是輔助角色。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向小學生解釋法治思想時,難度應該是非常大的。例如解釋“盜竊”這一行為時,我們通過演示警察抓小偷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會到盜竊行為的嚴重性。扮演角色的樂趣引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通過情感對認知的增效功能發揮的作用,直接提高小學生對法治內容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小學的輔助課程,常常不被重視,學生在課堂上難以得到真正的道德與法治思想的熏陶,因此難以對事物進行正確的判斷,甚至導致是非觀的混亂。但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引入體驗式教學,能在本質上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授”與“受”的關系發展為“我”與“你”的關系,課堂教學形式也隨之改變,由原來的教師言傳發展為學生親身體驗。這樣一來,《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才能真正生動起來,學生對于社會道德觀念、法治觀念的理解也會更加的深刻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文字層面上。然而,本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手段創新的研究主要是從體驗式教學的角度著手的,這門課程還需要更多新興的教育理念和手段的結合融入,才能更好地教育小學生,為國家培養出更加優秀健康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肖海平,付波華.體驗式教學:素質教育的理想選擇[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04(1):9-11.
[2] 馬杏英.讓體驗式教學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常態[J].考試周刊,2018(32).
[3] 任志慧."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淺析[J].新課程·上旬,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