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摘 要: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是高職院校近年來積極探索的一種新興辦學模式。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則是將混合所有制經濟學的概念引入職業教育領域而產生的一個新概念和新生事物。通過這種引進不同資本主體共同參與辦學,增強職業院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破除傳統高校的體制機制弊端,促進職業院校的發展。在這一理論下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如何開展,是促進校企合作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本文就此方向進行思考。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 高職院校 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b)-0141-02
1 高職院校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意義和現狀
1.1 高職院校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意義
2014 年5 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 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創新民辦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健全企業參與制度。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深化產教融合,鼓勵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
1.2 高職院校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現狀
目前,國內微觀層面的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上的混合,即“大混合”和“小混合”。所謂“大混合”指的是高校法人層面的混合,即高職院校的創辦主體有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私有資本、外資等三種資本中的一種或者幾種,是整個學校層面的體制混合。而“小混合”則指的是學校內部二級辦學機構層面或具體項目層面的混合。但是,無論是“大混合”還是“小混合”都必須涉及實質性的產權合作或資金投入,且以法人資格出現。
1.3 高職院校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困難
混合所有制的辦學模式有其優勢,但在考慮是否使用這樣的模式的時候,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具體有以下幾種表現。
(1)投資主體目標存在差異。
高職院校不屬于盈利機構,辦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實現就業。采用混合式辦學,非公有資本的加入,投資主體就發生一些變化,企業的目的是盈利,這和高職院校的辦學初衷是不一致的,某些程度上是不能實現雙贏的目的的。
(2)難以劃分產權。
在混合所有制操作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投的是人力和知識技術等,企業投入的是資金,雙方在劃分產權歸屬的時候就難以用簡單的方式進行切分,當利益實現較慢的時候,企業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
(3)管理結構難統一。
高職院校尤其是公辦的職業院校,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如果實施混合制辦學,要成立董事會,權力和管理機構發生變化,管理機制需要協調,如難以統一,就會引發諸多矛盾,影響正常運行。
(4)相應的法規不完善。
混合辦學雖然有政策支持,但是相關的法律制度等依據并未配套和跟進,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有關部門的指導也到位,校企雙方也沒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保障,其弊端就會凸顯。
2 混合所有制辦學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
為什么說混合所有制辦學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呢?通過調研和思考,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混合所有制辦學是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的新渠道。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當今社會,老百姓對教育的需求逐漸在增加,教育行業尤其是高等教育急需大量的資金投入,扶持職業院校的發展。同時,社會上有大量的閑置資本,不少企業家也有回饋社會的熱情,這使社會資本能在政府的引導下進入高等院校有了可能。
(2)促進高職院校人事改革。
在公辦的職業院校,大家都有一種“鐵飯碗”的思想,在單位里“養尊處優”和“隨遇而安”的人不在少數,如何建立適應市場需求、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也是職業院校的一個難點,引入了混合所有制,可以以市場為導向,改變考核考評制度,完善薪酬管理機制,促進人員的有效競爭。
(3)探索建立產權明晰的混合制辦學模式。
企業投入人財物進入教育領域,投入了設備和資金,但是沒有政策保障自身利益。企業的設備和資金投入后,大部分也不能入院校的資產賬,隨著時間的流逝,設備折舊和資產的使用,資本在折損和消失,企業的利益收到損害,這不符合市場規律。
3 混合所有制下高職院校開展產教深度融合的思考
3.1 混合所有制下高職院校推進產教融合改革的途徑
3.1.1 選擇合適的專業和學院開展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試點
教育部等6 部門編制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中也明確提出:“開展社會力量參與公辦職業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試點,鼓勵企業和公辦職業院校合作舉辦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學院”。從文件中可以透露出,國家鼓勵探索利用社會力量,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的二級學院,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從而將社會優質資源進行整合,促進人才培養的專業建設。
在建立試點學院的時候,可以校企共同制定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章程,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責權利,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日常教學和管理以及招生就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校企共同簽訂定向培養的就業協議,從而扎實的推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落地。
3.1.2 探索產教融合共同發展的項目
高職院校,可以依托自身的行業背景,校政行企四方合作共建適合行業特點的項目,可以集人才培養、行業培訓、科研開發和就業扶持等為一體的機制,真正探索依托和服務行業的產教深度融合,開展校企合作。
3.1.3 進一步推進集團化辦學模式
高職院校可以與校企合作職教集團進行資源整合,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重點,以提高集團內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促進校企雙贏發展為目標,發揮集團成員間資源優勢,開展研發和技術服務等,將項目轉化為教學的載體,反哺教學,很好地實現了產教融合、校企雙贏。
3.2 混合所有制下有效開展產教深度融合的幾點思考
有效的開展混合所有制下的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還需要有保障和支撐,如何進行,以下幾點建議。
(1)現有法律法規的保障。在目前的法律下, 主要有以下幾部法律的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處理雙方權益和債權債務。
(2)選擇適合的合作伙伴。在進行混合所有制的嘗試中,要從高職院校本身的發展目標和行業背景出發,選擇在業界聲譽好、影響力大、產權明晰、管理規范、有社會服務意愿的企業進行合作。
(3)選擇雙發認可的出資方式。從校企雙方的利益和需求出發,確定合作的模式和出資的方式,包括人才、品牌、技術、設備、資金等有形或無形的資產均可視為出資的方式,打造新的教育產業塊。同時,務必確保雙方的產權明晰。
(4)明確法人管理的模式。建立董事會,董事會聘用符合需求的人才擔任校長,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方式相適應,學院黨委不參與具體的決策和事務管理,只起到監督和明確辦學方向的作用。
(5)建立運作機制。一般混合所有制經濟組織運作,要建立三個機制: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信托管理機制,股東合議機制,收益保證機制[] 。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下的高職院校二級學院的運行也參照這三個機制,同時還需要建立一個符合院校運行的專業化管理機制,遵循高職院校辦學規律。
(6)必須要有退出機制的思考。這是保障雙方權利的一項重要制度。要依據相關法律依據,企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退出:學校收購合作項目、學校優先購買權和共同出售權、學校或管理層或員工收購、解散清算等。這些可列入合作條款。
參考文獻
[1] 陳麗婷.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7(1).
[2] 向婕.產教高度融合下,校企混合所有制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8:395.
[3] 孫杰.高職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62.
[4] 王敬良.混合所有制辦學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徑 [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1):13-14.
[5] 劉家樞.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與模式思考[J].職教論壇,2015(4):4-10.
[6] 李永波.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現實意義、困境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8(6):12-18.
[7] 邢煒.混合所有制實施中若干問題的探索[J].財政監督,2014(2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