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在小學教學中問題學生普遍存在,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及教師要深入研究轉化問題學生的有效方法。首先闡述了小學高年級問題學生的主要表現特征,并分析了問題學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時提出了轉化問題學生的具體策略,為教師的教育方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問題學生;轉化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學校的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其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均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學習習慣、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但在小學高年級中問題學生依然存在,學校及教師為了有效轉化問題學生,必須結合其表現特點以及形成原因制定有效性策略。
一、小學高年級問題學生的主要表現特征
(一)紀律散漫
一些學生自己的學習習慣較差,并且不能遵循校規、班規,經常出現打架斗毆、欺負同學、擾亂課堂紀律、不參加值日活動等,不能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或集體活動。
(二)學習存在問題
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較低,并且不認真完成課后作業,導致自己的學習成績較為落后[1]。
(三)品德缺失
問題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識較薄弱,在學校不懂得尊重教師、與同學友好相處,在家里不懂得感恩父母,經常與父母頂嘴。在社會中缺乏愛國意識,導致自身的價值觀出現偏差。
(四)意志薄弱
在意志力方面,問題學生普遍不能堅持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或集體活動任務,遇到困難便選擇放棄,缺乏積極上進的意識。
(五)心理缺陷
很多學生受家庭環境或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心理存在缺陷,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懂得換位思考,過于任性。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覺得教師、家長以及同學都不喜歡他,不關注他,久而久之出現抑郁、自閉等心理問題。
(六)網絡成癮
問題學生過于沉迷游戲及網絡世界,缺乏對現實生活及學習活動的關注,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打游戲、瀏覽不健康網頁等事情上,嚴重影響了學習成績,缺乏正常的社交活動。
二、小學高年級問題學生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庭氛圍較差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沒有過多的精力教育孩子,便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看管,在長輩看管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溺愛的問題,導致學生形成太過任性、脾氣急躁等性格,并且由于缺失父母的關愛,孩子從小沒有培養好感恩的意識。此外,有部分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對家庭逐漸產生厭煩、恐懼的心理,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2.家長教育方式落后
當學生犯錯時,一部分家長選擇打罵教育的方式,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也不詢問事情發生的具體原因,便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懲罰,導致其逐漸產生逆反心理,認為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錯誤都會挨打,自己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便開始肆意犯錯。另一部分家長選擇無限地原諒孩子所犯下的錯誤,當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時便認為全都是對方的錯,容易使學生逐漸形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等缺點。
3.缺乏與孩子的溝通
許多家長沒有掌握與孩子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的方式,認為給孩子買喜歡的東西或順著孩子的意思便是交流。或者家長過于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孩子心理健康與精神狀態的關注,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得不到有效的疏導,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缺陷問題[2]。
(二)學校原因
1.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較深,部分教師評定學生的標準依然是以考試成績為主,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使其優點或潛力被扼殺在搖籃中。同時在此環境下,教師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校園生活較單一
部分學校的校園生活僅以課堂教學活動為主,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單一、枯燥的校園生活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并且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校采取增加考試量給學生施加學習壓力,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情感體驗,學習效率較低。
3.教師教育方式較落后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差異性設計教學內容,導致教學活動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且教學方式仍以教師講解為主,沒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容易失去聽課興趣,不利于培養創造性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班級管理活動中,部分教師習慣性應用批評的教育方式,或者當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與問題學生發生矛盾時,教師不問事情發生的原因便一味地批評問題學生,導致問題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損傷。一些教師沒有以公平的心態對待每位學生,容易在班級管理活動中失去公信力,使得問題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加。
(三)社會原因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較重的特點,易被社會上的各種信息吸引,并且自身的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無法準確判斷社會信息的性質,例如崇尚金錢至上原則、虛榮攀比心理嚴重等。現階段互聯網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網絡中充斥著大量的暴力、色情等消極信息,小學生對生活中較少接觸的事物容易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家長或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正確引導時,便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小學高年級問題學生的具體轉化策略
(一)改變學校及班級環境
首先,教師可以選擇調整班級的座位。由于問題學生普遍好動且聽課注意力不集中,任何聲音或行為均能分散問題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可以在問題學生周圍安排一些學習成績好且遵守班級課堂紀律的同學,當問題學生注意力分散或搞小動作時,周圍的同學便會提醒他,久而久之,問題學生會養成自覺遵守課堂紀律、集中聽課注意力的習慣。并且受周圍同學的影響,會在潛移默化中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其次,為了提高問題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差異性來調整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并安排合理的課后作業。例如,為了集中問題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教師可以經常向其提問問題。問題學生普遍比較活潑好動,可以在課堂中應用游戲教學、合作教學等教學方式,提高問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在課后作業方面,教師可以為問題學生安排一些基礎性的作業,幫助問題學生在鞏固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再學習、理解其他較難的問題,問題學生在解決基礎性習題時能夠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進而收獲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二)引導學生接納問題同學
教師需要全面了解班級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問題學生的性格特點,部分問題學生較不合群并且不被班集體接納,在此種班級氛圍中不利于轉化問題學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班會或其他形式的集體活動,為班級同學進行交流提供平臺,并引導學生用包容、接納的態度與問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3]。通過豐富的集體活動可以慢慢改變其他同學對問題學生的固有印象,從中感受到每位學生身上均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優點與長處,使得問題學生接受來自教師及其他同學的關心與關愛,增強對班集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為轉化問題學生提供良好的氛圍。
(三)建立平等、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活動以及班級活動中需要給予每位學生特別是問題學生關心、關愛、尊重以及信任。教師在與問題學生交流時要應用一些溝通技巧,善于分析問題學生的心理,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例如,若學生突然出現學習成績下降,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此時教師便不能盲目地在全班同學面前當場批評,要私下找到學生耐心地詢問其原因,得知學生是因為家里父母吵架而無心學習,或者是因為家里發生了變故而影響了聽課注意力,或者一些學生最近沉迷上了網絡游戲,分散了學習精力。在了解學生出現問題的具體原因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或批評教育,在給予學生足夠尊重的基礎上,學生也能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進而有效地轉化問題學生。
(四)完善學生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沖破傳統以單一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機制,教師需要豐富并完善教學評價機制,進而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在評價機制中將學生平日的班級表現、社會實踐活動成績、值日表現、好人好事等均作為學生評價的指標,促使學生除了提高學習成績外,更加注重培養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此評價機制的指導下,問題學生能夠從實踐活動、集體活動等方面獲得教師的表揚,進而對班級及學校不再產生厭煩心理,積極配合教師的各項活動,并努力補齊自己的短板。教師要意識到轉化問題學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不能當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后才進行表揚,要在問題學生開始積極參加值日勞動、努力配合教師及班干部落實活動時,教師就要給予問題學生不同程度的鼓勵,幫助問題學生提高自信心。
此外,還可以讓問題學生輪流擔任組長、課代表或副班長等職務,培養問題學生的責任感,并了解到班干部在組織班級活動時的不易,教會問題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進而有效轉化問題學生。例如,在一次文藝匯演的活動中,某位問題學生展現了他優秀的唱功,教師則可以安排此同學擔任文藝委員,以此來鼓勵該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并在組織學生進行文藝活動中培養其責任感與榮譽感,從多方面給予問題學生關心與鼓勵,促進問題學生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小學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個人方面的影響。學校及教師需要關心學生的真實需求,并改善學校環境,同時鼓勵問題學生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幫助問題學生樹立自信心,并且教師在與問題學生交流時要建立平等、信任的關系,進而培養問題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有效轉化問題學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留英.小學“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及轉化對策[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7(7):22-23.
[2]吳建良.部分“問題學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7).
[3]舒嘯宇.淺析外部條件影響下中小學“問題學生”的成因及轉化[J].時代教育,2015(1):281.
注:此文為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論文,課題名稱為《“問題學生”轉化教育的實踐研究》。編號:16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