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龍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教學主題圖的重要作用,它不僅為教師提供了進行數學教學的素材依據,往往還為實現數學探究提供了思維路徑。為此,數學教師要抓住教學主題圖,深入研究主題圖的設計意圖,明確其中內含的數學知識、思維方式等。從把握主題圖的內涵、發揮主題圖的功效、運用好主題圖等方面做教學探討。
關鍵詞:數學教學;主題圖;有效利用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學校課程建設中的學科教材也在不斷改進與完善。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各個學科教材中,已經融入了更多豐富的內容,其呈現學習內容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現今施行的數學課本,不僅僅是純文字的文本,還增添了許多生動而有趣的圖片,或帶有卡通的特征,或帶有場景式的情境;這些都是為了順應學生的年齡與認知特點所進行編排的。為此,數學教師要能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深研教學主題圖的設計意圖,利用好主題圖,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從而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教學主題圖,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深研主題圖的內涵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教學主題圖均為專家精心選材而編排的,具有著豐富的知識與內涵,更是重要的數學教學資源。如果要讓數學教學主題圖的作用得以凸顯,教師只有在備課前深研主題圖所包含的知識、所體現出的思維方式等,明晰主題圖對輔助探究的重要作用,進而才能利用好教學主題圖。為此,數學教學就要分析教學主題圖,勾想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其學習興趣,提供思維途徑;而后再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有效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節數學課時,教材里就是由幾個不同畫面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教學主題圖,主題圖的上半部分便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圖畫,下半部分則是由幾名學生活動的生活場面與學習交流情境。從主題圖上可以看出本節數學知識是與天文現象相關的,并且幾名學生的交談中都提到了與時間有關的“年、月、日”知識,同時表明了本節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此時,教師就要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回想“年、月、日”相關的知識,同時借助課件呈現,促進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因此,利用好教學主題圖展開數學活動,教師必須要理解主題圖的設計意圖,而后結合學生的認知,圍繞教學的目標來進行有效教學,從而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果。
二、發揮主題圖的作用
當前,數學教材中的教學主題圖都是應數學知識內容而存在的,緊緊圍繞著數學知識作預設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有教師在課始就給學生呈現主題圖,圍繞教學主題圖展開教學活動,這樣的做法顯然不是最為合適的。因而,教師在利用教學主題圖時,要依據學生情況以及教學需要做出合理的調整。
比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要緊緊圍繞異分母如何化為同分母分數來進行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好主題圖積極引導學生觀察分數所表示的分數變化。首先,教師為學生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知識,而后出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式題,進行設懸,鼓勵學生進行知識探究“如何進行轉化”。而后,讓學生利用長方形紙片對折、平均分,將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從而讓學生理解計算的算理。當然,在學生進行探究知識之時,教師一邊讓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一邊呈現教學主題圖,讓學生更能厘清算理,掌握算法。而在學習“圖形的變換”知識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先觀察教學主題圖,讓學生欣賞美麗的主題圖,以此來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先觀察主題圖中各個圖形的特征,接著對圖形進行分類,逐漸引出要探究的軸對稱知識。
總而言之,對于數學教學主題圖的應用,數學教師要根據實際需要,審時度勢,做到有的放矢,讓教學目標更為明確,效果更為優化。
三、把握主題圖中的情感教育
德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它已融入學校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已成為學科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也已成為數學教師的教育任務之一。而在數學教學中,教學主題圖中也往往蘊含著德育的諸多內容。為此,數學教師要積極圍繞教學主題圖,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
比如,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教學主題圖的內容便是與我國的臺灣島相關的地圖,教師不僅僅要通過主題圖來進行比例尺知識的教學,還要適當地向學生介紹臺灣島的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知道臺灣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簡言之,數學教學主題圖中的德育元素內容豐富,有愛護公物、遵守公德、助人為樂方面的德育內容,還有保護環境、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內容。教師要善于分析,積極挖掘,并進行有效滲透,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教育。
綜上所述,通過數學教學主題圖的合理利用,學生不僅在學習中學會觀察圖畫、分析圖意,還能從中獲得一定的思維方法。持之以恒,利用好數學教學主題圖進行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的效益,而且最重要的是不斷提升小學生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許飛.優化主題圖教學,提升課堂質量[J].小學科學,2019(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