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 要: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帶動了教育領域的革新,同時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也帶動了教育的迅猛發展。為了提高寫作課程的趣味性,使語文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科目,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生以多感官參與語文課堂,實現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成為當今教師面對的課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綜合素養
寫作是小學語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也是考試中分值較高的一部分,寫作考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科素養有很高的要求。信息技術向語文課堂邁進,使語文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趣味而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特殊心理構建的新型課堂模式,能夠充分調動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借助信息技術,更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銜接起來,豐富素材,使語文寫作貼近生活,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和實踐能力。
一、情景式教學,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學生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夠選用豐富的詞匯造句行文,但一篇好的文章,不單單是靠優美的詞語和句子堆砌起來的,每個詞匯都有基本的表達形式和適用的特定場景,學生要對如何合理地使用詞匯有一定的了解。這時候我們就要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廣泛的資源,教師主要以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他們才會逐漸對語文產生學習興趣,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融入課堂,才能做到高效學習。
例如,五年級上冊課文《鯨》這一課,教師在備課時可以下載一些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圖片和相關視頻,上課時在大屏幕上播放,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視頻中動物的外貌、性情和生活習慣,課后讓學生以“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為題,寫一篇小短文,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和視頻內容獲得了兩種不同的體驗,這種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很有幫助。簡而言之,通過多媒體的播放功能,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通過豐富的畫面吸引學生的關注,使學生走入各種學習情境中,通過親身的體驗,理解課文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多感官參與,獲取豐富的課堂體驗感
信息技術下的教學,實現了視聽說的結合。傳統的課堂主要是以課本的教學為主要內容,難免讓人感到枯燥乏味,而借助信息技術,能將枯燥的文字轉化為各種各樣的圖片和視頻,實現從靜態到動態、抽象到具體的轉變。不同感官參與學習,能獲得視覺和聽覺多方面的體驗,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更深刻地理解語文。在寫作前老師先創設出特定的寫作情境,播放一些視頻和音樂,充分調動起課堂的活躍感,把學生帶入氛圍中。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獲取到了一定的靈感,瞬間文思泉涌,再融入個人情感進行即興的創作,行文則非常流暢,寫作空間也會十分廣闊。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田園詩內容,學生在學習這些極富有畫面性的詩歌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現一幅幅田園畫卷,在明媚的清晨,田間鶯歌燕舞;在夏日炎炎中,孩童們在池塘邊戲水;在秋收時節,農民辛勤地采摘糧食,田間到處散發著花香……通過視頻畫面的展現,學生仿佛置身田園之中,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此時老師可以進行詞匯的擴充,讓學生對“山高水遠”“春意盎然”“悠然自得”這些詞語有深刻的理解,并學會用這些詞語寫文章。借助信息技術,鍛煉學生構思的能力,教師一方面要發揮自己引導者的作用,教會學生行文的技巧,傳授一些優美的句式和正確寫作手法,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課堂上給出的素材,大膽創作。
三、與生活相結合,流露真情實感
創作源頭是生活實踐,一篇優秀的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個“實”字,即真情實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經歷都能成為寫作的資源,重要的是要學會發現和利用生活資源,教師要整合生活中的素材并用于自己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對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學習《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下載一些我國各地歡度春節的視頻和圖片,展現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普及一些各地的春節習俗,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自己家是怎么過春節的展開激烈的討論,分享春節期間發生的趣事,使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在激烈的討論以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作文題目,根據視頻播放的內容,寫一篇以“歡度春節”為題目的文章,學生根據自己在視頻中捕捉到的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完成一篇生動形象、接地氣的文章,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總的來說,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學要能與時俱進。教師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寫作素材和趣味的課堂體驗,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語文學科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娜.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91.
[2]謝幼如,吳利紅,黎慧娟,等.智慧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