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課程教學重點與難點,也是體現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基礎內容。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之下,要求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并堅持生本教育,從而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合理滲透生本教育,以提升作文教學有效性,并幫助小學生強化寫作能力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本教育;學習策略
在新課改素質化教育理念發展的今天,學生作為語文作文教學主體,應該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上擺脫傳統教育理念,并采用生本教育理念作為小學作文教學指導思想,從而引導語文教師圍繞生本教育理念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主要思想上,其主要是培養小學生文字運用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將語言表達運用到極致,這其中生本理念占據著重要地位。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合理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進而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從而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小學生作文寫作質量與寫作水平。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雖然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與推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這是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大部分情況下并不能徹底放棄傳統教育理念,仍然會采取傳統教育方法來進行作文教學,因此限制了生本教育模式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實施。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也是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很多小學生在面對作文教學時,通常是感覺最無助的時候,因為很多學生缺乏實際素材積累,作文寫作內容也缺乏真情實感,使得寫出的作品無法打動人心,缺乏一定創新性。這也是為什么現階段許多小學生在面對作文內容時,常常感覺到厭煩的重要原因。
1.缺乏生活引導
隨著作文教學逐漸受到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注重書本教學,從而限制了小學生作文素材積累途徑,在書本教學中固定的思維與固定的模式讓小學生寫出固定的內容,在實際作文寫作中缺乏創新性,無法真正達到作文教學的真實目的。這多數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師并未認識到小學生感受與體驗在作文寫作中的重要性,使得作文教學與生活內容不相符,弱化了小學生對作文寫作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逐漸產生了不良情緒。而學生對小學作文學習產生不良情緒的后果便是徹底失去了學習動力,并“愛屋及烏”地不再愿意接觸語文學科。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往往只會要求學生進行固定寫作套路的訓練與記憶,要求學生必須按照固定的格式進行寫作,使得小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缺乏獨立思維與個性化特點,所寫出的文章必然缺乏創新性。
2.人文教育存在短板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小學生人文教育存在缺乏重視的現象,這也是小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人文教育主要包含了小學生對語文理論文化知識的掌握與個人文化修養的水平,甚至是思想品德上的升華。而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視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與意義,只追求成績上的提升,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所以,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往往只關心作文內容是否能夠獲得高分,是否不跑題等等,但是在小學生寫作之中是否包含了人文素養、是否超水平發揮,卻視而不見,這種做法只會讓小學生逐漸失去作文寫作熱情,并且無法真正體現出個性化寫作水平,就像一只白天鵝,如果沒有經歷過蛻化,它便一直是丑小鴨,而這只丑小鴨如何蛻化,便需要人文教育的支持。切記不可在語文作文教學之中過分壓榨小學生人文素養,進而忽視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缺乏好的閱讀材料
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充分說明了讀書對于寫作的巨大益處,也說明了小學生需要多讀書,這樣才能夠為寫作積累大量素材,不至于在寫作之時頭腦空白。但是,在小學語文作文實際教學之中,教師卻沒有真正引導學生去多讀書、多看書,往往只是要求學生應該寫出什么樣的水平,卻不對學生進行課外讀書推薦,使得小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造成了小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不夠完備。由于小學生年齡與性格特點,許多事情都沒有辦法形成有效健全的看法,在思想體系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只有努力進行閱讀才能夠形成健全思維模式,也能夠拓寬知識認知渠道,所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師應該承擔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職責,并引導小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以此積累作文寫作素材。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
1.加強學生寫作的主觀能動性
在小學語文作文實際教學之中,教師應將教學重點多放在學生身上,讓學生能夠在作文教學之中體會到主人翁地位,并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真正去進行作文寫作,以此創作出具有個性化特點的作品。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之中強化小學生主觀能動性,進而提升小學生學習熱情與學習積極性,并愿意積極主動進行寫作素材積累,從而在生活與學習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與探索,提升寫作水平。當然,學校也應該適當為學生開展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小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有所感想、有所感悟,以此積累大量寫作素材。而且,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之中,教師應為學生構建一個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以一種輕松的姿態來完成學習任務,并在愉悅氛圍之下輕松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寫作之中慷慨激昂、勇于表達,來提升作文寫作質量與寫作創新性。
2.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小學生之所以出現作文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便是與平時閱讀量太少有關系,而且有舉足輕重的關系,在這其中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強化閱讀教學,并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使得小學生能夠接受閱讀任務與閱讀壓力,從而拓寬寫作素材積累渠道,并積累大量的精彩句子與詞語,從而在寫作之中能夠充分運用,強化語文作文文學素養。而且,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之中,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范文,讓小學生通過范文理解寫作應該具備的樣子,并積累范文寫作手法與思路,從而開展相應的寫作訓練。比如,在寫作一篇秋天景物主題內容的作文時,小學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相關文章閱讀,例如《山坡上》、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郁達夫《故都的秋》等一系列關于秋天景色描寫的文章,通過閱讀積累,能夠拓寬小學生寫作視野,并且領略秋天真正的美麗景色,以此感受秋天的魅力所在。而且也能夠在寫作之中加上自己的閱讀理解,從而提升整個作文作品的質感,并掌握寫作規律與詞語運用,從多方面提高小學生作文核心素養。
3.寫作要聯系實際生活
小學語文作文靈感大部分來源于生活,生活也是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語文作文教學之中,卻很少有教師能夠為學生開展生活化教學,讓小學生去領略生活真諦。更有甚者會要求學生摒棄生活因素,進而大量模仿優秀范文,以此提升小學生作文寫作水平與寫作質量,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必將影響小學生日后文學素養的提升,并且不利于小學生寫作思維模式的養成。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摒棄傳統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對作文寫作所包含的格式、修辭手法、案例等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從而將所掌握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運用到實際寫作過程中去,并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當然這也是需要生活化因素加以支持的。畢竟在小學作文教學之中,所有小學生接受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是相同的,而唯一不同的便是小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與生活感悟,也只有透過生活化因素才能夠真正感受到不一樣的作文內容,使得小學語文作文寫作充滿靈魂。
比如,在寫作關于我的父母相關類似作文時,小學語文教師所介紹的寫作手法與寫作思想對于學生來說是統一的,并且不會因為學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思路,如何真正區分小學生寫作作品的不同,那便需要小學生在生活之中仔細觀察父母真實情況,通過細心觀察,來了解父母日常行為、喜怒哀樂、表情變化、工作方式等,只有積累了大量的父母生活素材,才能夠在寫作的時候不會與他人形成一樣的模式,畢竟每一個學生生活中的父母是不同的,只有自己觀察得來的才是屬于自己的寫作。
4.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通常情況之下,作文寫作需要經過反復修改才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并且只有反復對詞語與內容進行推敲與檢查,才能夠提升語文作文的水平與質量。就比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就經歷了十年的修改,其中共增減了五次,如果沒有這樣的反復修改與考量,相信我們今天就見不到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了,也無法體會到其優秀的寫作水平。而郭沫若所寫作的《棠棣之花》更是歷經了二十五年的反復修改,這樣才得以在世人面前呈現出一代名著。所以,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在學習與理解上得以反復修改,從而培養語言運用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真正起到作文修改的真實作用。當然,關于小學生作文修改能力的提升也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培養小學生在日常作文寫作中的修改習慣,以此形成良好的自我修改能力。很多時候,小學生不愿意接受修改的事實,因為在小學生內心世界中修改就意味著失敗,所以許多小學生不愿意接受修改,也變相說明了小學生不愿意接受失敗。這時候便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引導小學生去區分看待修改與失敗的內在聯系,應將反復修改歸類于成功,只有修改才能夠呈現出成功的作品,這樣的心理建設,能夠讓小學生逐漸接受反復修改的行為,并真正掌握這項自我修改能力,從而在被動修改之下逐漸形成主動修改習慣,提升小學生語文作文寫作水平,彰顯生本教育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價值。
總之,從大環境之下來看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象不夠理想,這也是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繼續努力的方向,從而在教學之中滲透生本教育理念,以引導小學生正確看待作文寫作問題,并積極配合小學語文教師所提供的學習計劃與教學內容,以此真正掌握核心寫作思想與寫作能力,并將生本教育理念轉變為學習動力與教學宗旨,推動作文教學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