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程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對于學生樹立數學思維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對于學生一生的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有很重要的意義。而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是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所謂的小學數學課堂互動的優化,指的是節省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行數學學習,培養與教師之間的感情,增強師生默契度和認可度。減少學生的精力消耗,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進行教學,優化課堂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互動;優化方式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教育事業重視程度的提高,小學教育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石,更是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真正意義上地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寓教于樂、學以致用落到實處,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更加重視課堂互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上的互動還不夠完善,教師僅僅有這個想法,做法還不夠完善與優化。因此,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成為教學調研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優化小學數學課堂上互動的必要性
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都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長期以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許多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對數學有一種恐懼的心理,那究竟是為什么呢?我想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學生的生活中看不見數學,覺得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看不見摸不著,如果是這樣,又如何對數學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愛的情緒呢?學生對數學的印象多半是數學含義、計算公式、應用題運算、加減乘除的規則等,所以會讓學生覺得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毫無樂趣的學科,抽象又難理解。沒有興趣談何學習,強迫式的學習只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事實上,數學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存在,感受到數學并不是一門那么遠的學科,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索數學,從而認識數學和熱愛數學。
二、小學數學課堂互動優化的具體策略
1.提升小學數學互動教學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中,教師可以在鞏固基礎知識點的同時,引導學生培養靈活的創新思維和數學思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強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關注,充分了解互動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從心底里認可互動教學的方式,并且決心把這一教學方式研究透徹,發展壯大,積極發現互動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進問題。并將這一教學方式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相結合,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和關注度,教師在充分掌控互動特點的前提下,創新融入自己的一些教學方法,達到“1+1>2”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對稱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下達任務:請畫出一個對稱的任意圖形。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完成了對稱圖形的創作,完成了教師布置的簡單作業。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適當地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正確地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這種互動和贊美鼓勵下,也會形成對數學的深層熱愛,產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2.培養小學生與數學的互動,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的互動中要充分結合小學數學現有的趣味性因素,對互動教學活動進行完善的準備,加上創新的設計進行趣味性教學,使小學生可以在趣味因素和好奇心心理的驅動下,快速地進入數學學習狀態,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上日程,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地體現出來,更好地實現與小學數學學習活動的對接,適應現代化的教育要求和教學質量的要求。教師還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勝”的心理特點,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實施獎勵制度,準備一些趣味性、具有教育意義的小獎品,滿足學生內心小小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這些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
例如,乘法口訣的學習是枯燥的,小學生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本身就不是很強,強制要求他們死記硬背,他們會很反感,并且就算當時記住了,過后也會忘記,不利于記憶和應用。那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競賽,背得又快又準的學生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獎品,這樣得到獎品的學生就會更加喜愛學習數學,而沒有得到獎品的學生,教師也要進行鼓勵和激勵,激勵他繼續努力,下次比賽中拿到獎品。
在當代教育的大背景下,不斷地優化教學方法是很必要的,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的互動性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課堂氛圍的營造以及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師資力量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正視課堂教學互動的重要意義,并且不斷地進行優化和完善,力求讓小學數學課堂的教育質量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武廷彪.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J].學周刊,2016,29(29):190-191.
[2]于志濤.小學數學課堂互動的優化策略[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6(23).
[3]孫琳,朱成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優化策略初探[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