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海梅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養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素質教育不斷融入教育活動中,核心素養教育理念隨之產生。小學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應當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加強課堂指導和引導,培養學生知識應用意識,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結合小學數學教學,提出幾點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在新的教育時代背景下,核心素養成為教學改革的方向標,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轉變單一性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指導學生更好地看待世界。在新時期,小學數學應當注重核心素養培養,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設置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數學是一門和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學科,很多知識內容源自生活,最終在生活中應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知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課堂活動積極性,利用所學知識內容開展數學研究活動,獲取相關數學知識,體驗數學探究樂趣,培養學生問題解決意識,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概念和性質,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生活化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類型的物體,你們思考以下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學生結合教師的提問,積極回答問題,如電視柜、書柜、課本以及課桌等。教師在桌子上放置一個長方體,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繪制方式,掌握長方體的特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設置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關系,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
二、合理引入數學史內容,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數學發展史內容不斷滲透為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引入一些數學的趣聞軼事,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態度,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的除法”的教學中,在講到分數四則運算的內容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劉徽和《九章算術》《海島算經》。教師向學生介紹,劉徽是我國數學史的偉大數學家,《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初年,包含有246個問題解法,如解聯立方程、分數四則運算、幾何圖形體積和面積計算等,對很多的證明進行補充。同時劉徽是最早提出十進小數的人,利用小數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劉徽的一生為數學刻苦探究,雖然地位比較低,但是有著高尚的品質和人格,給我國留下非常寶貴的財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堅持素質教育作為基礎,合理引入數學發展史內容,使得課堂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調動學生課堂活動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注重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有效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扇形統計圖”的教學中,完成課堂教學之后,教師設計相應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下實踐,對自己家里每個月的水費進行統計,根據統計的數據制作成扇形統計圖,同時表示出水的用途。面對這樣的課后實踐題,需要家長的幫助,學生可以切身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可以有效復習鞏固學生統計學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在學生完成統計圖之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扇形統計圖,并且說一說自己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分享和交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統計知識內容,掌握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靈活利用數學知識內容,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四、結語
小學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重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斷貫徹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孫麗芬.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探析[J].學周刊,2019(4):24-25.
[2]祁順成.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芻議[J].西藏教育,2018(3):27-3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