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娟
摘 要:自制教具,是師生動手動腦的一項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有助于提高師生的合作與實踐操作能力,也是課本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很好的體現,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就自制教具略談一點經驗。
關鍵詞: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創新精神
初中物理教學中大多數物理老師都是只講理論“說”實驗,教師在講臺上講著自認為很重要的知識點和考點,學生在下面聽得半懂半不懂。可想而知,學生對你講的所謂“知識點和考點”理解了多少,真正懂了多少,孩子對你講的物理知識很難吃透,最終導致物理學習成績的不理想,結果讓人有種事倍功半的失落感。甚至懷疑自己的教學水平有問題,如何改變這一現象,我嘗試著把自己和學生親手制作的物理教具帶進了課堂,自制的教具在物理教學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自制教具是師生動手動腦的一項有價值的活動,不但能提高師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在實驗交流中增進師生感情。
一、使用自制教具進行課堂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能挖掘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潛力
首先充分認識自制教具的原理,深刻理解新課標的要求,并能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在活躍開放思維能力的指導下制作教具。其次,通過師生共同交流合作制作出能體現物理知識原理的教具,從而達到物理學習目標。我在最初大膽嘗試過程中就犯過對學生放任自由的錯誤,在我布置作業時發現學生熱情高漲,感覺大家都很認真。結果有一部分學生并不知道老師讓他制作關于體現哪一方面的物理知識的教具,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在以后的教學中就所選的實驗與學生一起進行構思、設計,確定制作的方案。光做到這些還不夠,還要時不時了解教具的制作進展如何,詢問需不需要我來幫忙等。要經常通過QQ或者微信手段進行交流。例如,在做八年級物理下冊的實驗,利用易拉罐、橡皮筋、竹簽、小鐵塊、斜面來研究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當時我分五個小組制作教具,先把實驗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設計制作方案,學生明白了實驗原理,開始大膽嘗試,積極發言,獻計獻策,調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最后讓小組代表發言,評比哪組設計得更好,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有實效。這樣,學生就更重視起來,因為學生最喜歡相互比較了。其中有一組的小組成員說這不是很簡單嗎?沒想到他在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例如竹簽不好固定,橡皮筋太細形變程度不明顯等,如何改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明顯。有一組把易拉罐換成透明的圓柱體,在下滑中明顯地看出橡皮筋的形變過程,同時看到圓柱體馬上要停止滾動時,突然圓柱體又反向“跳起”。在“跳起”的瞬間,學生歡呼起來,“啊,好神奇呀!”這時趁熱打鐵,分析實驗現象。有了成功的體驗,對物理學習也就變得愛學、好學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現在已經習慣自己看書去完成一些任務,遇到困難馬上能向同學和老師求助,這樣一來其實課堂上也不需要老師去講太多,課堂時間我將放在重難點突破上。
二、自制教具能達到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剛開學不久,我擔任雙語班的物理教學,這個班的孩子漢語水平較差,對物理術語理解是難上加難。因此,備課時我要不斷地思考如何把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講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內能的第一節《分子熱運動》,學到分子間的作用力與距離的關系時,根據書本上的表述,我讓學生讀了課本,發現好多學生一臉的茫然,為了使學生理解,我又重復解釋了一遍,學生還在搖頭。既然發現了疑難點,就必須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正確理解知識,我自己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演示實驗:兩個乒乓球固定在彈簧的兩端,乒乓球代表物體的分子,彈簧長度代表分子間的距離。分子間的作用力如何表現為引力和斥力?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一部分學生就開始翻書,可是怎么找也沒找到答案。這時我亮出了自制的實驗器材,發現學生很好奇,屏息凝視。我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當物體在自然狀態下分子間的距離等于平衡位置,也就是彈簧自然伸長狀態,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間的作用力為零;當手向中間擠壓彈簧或拉伸彈簧時,又表現為分子間的什么力呢?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倍感親切。經過調查,大部分學生希望老師制作的教具簡單、美觀一些,最重要的是顯示效果明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自制教具教學,有助于讓課堂“活”起來
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把自制教具搬進了課堂。器材:取一根長為10~20cm、直徑為1cm的試管,一根鐵絲,瓶蓋、螺釘、小車、蠟燭。制作方法:試管兩端分別用一根細鐵絲繞幾圈后,將兩根鐵絲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車上。在小車前端用螺釘固定一個瓶蓋剛好裝上蠟燭,試管相對小車平面略微有點向上傾斜。在試管中裝少量的水或酒精,用中間插有細管的橡膠塞把試管的開口端塞緊,再將一支蠟燭固定在瓶蓋中。當點燃蠟燭將試管中的水燒開后,從細管中噴出水蒸氣,這時小車就會向相反方向平緩地移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除了自己制作教具以外,還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一些廢棄物制作出各種各樣的學具,使學生明白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用學到的課本知識來服務我們的生活。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了,你還用擔心物理學習成績差嗎?這也正是我們國家素質教育的目的要求,也是新課改要達到的目的,值得廣大師生借鑒。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