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晶
摘 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化發展,我國國民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活水平均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時也對人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化、信息化社會的建設,必然需要綜合素質、水平更高的人才作支撐。而美術鑒賞教育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重要意義,可以教給學生正確的美術鑒賞方法,并讓其認識到審美這一藝術形式的形成。簡要分析了初中美術鑒賞教育中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美術鑒賞教育;初中美術;審美價值
在初中階段的課程中,美術課程是其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伴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也越發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在初中教育中,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均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1]。而在初中美術課程中,通過美術鑒賞教育可以讓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極大的提升,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同時,教師在開展初中美術鑒賞教育活動時,還需對自身的教學策略進行合理的創新性的
優化。
一、創新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美術鑒賞的興趣
在我國的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普遍只重視學生美術技巧的訓練,對美術鑒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忽視。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學生在美術領域無法實現全面的成長。而伴隨著美術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師對美術鑒賞教育的重要性也越發重視。同時,教師在開設美術鑒賞教育活動時,也需注重自身教學方式的創新,而不能完全沿用傳統形式下的教學方式。例如,我在講授《弘揚真善美》這一節時,旨在要求學生加深對作品藝術功能的了解,并感受到作品的真善美。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一直處于主體地位。而此時可以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模仿電視中文物鑒賞的節目,在課堂上開始美術鑒賞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在課堂上表現自己,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對美術作品展開自己的鑒賞,教師在學生鑒賞的過程中也需予以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可以在鑒賞活動中獲得更強的記憶與體驗感。此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也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積極意義。
二、在美術鑒賞教育活動中需給予學生自主空間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開設美術鑒賞教育非常有必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隨著現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中需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現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的全方面發展[2]。在美術學科的鑒賞教育中,可以讓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具有引導作用,也促進了學生美術鑒賞的藝術修為得到進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在適當的時機、空間進行思考。例如,我在講授《廣而告之》這一節時,主要引導學生掌握招貼的構成要素,并在設計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自主或合作的形式下完成作品的設計。教師在課堂導入中,展示一張公益廣告的圖片,讓學生去發現其中呈現的觀點或元素,并引導學生以環保、節約能源等為主旨,設計出自己的廣告圖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通過案例的鑒賞,其次讓學生結合案例進行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審美素養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成長,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開展美術鑒賞教育活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在課堂上也廣泛地使用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而在美術鑒賞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鑒賞對象或引導學生發現鑒賞對象。學生需要對鑒賞的對象產生清晰的認識。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資源也僅僅局限在教學課本上,不利于學生鑒賞內容的豐富性發展與鑒賞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豐富的教學資源,并讓學生產生直觀、清晰的認識。例如我在講授《中國民間美術》這一節時,旨在讓學生了解民間美術的主要品種,并認識到少數民族的美術活動。在課本上的民間藝術較少,教師可以將使用多媒體技術尋找相應的民間美術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將剪紙、雕塑、木板年畫、皮影等美術品種展現出來,可以給予學生更為直觀的認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以皮影為例,下載相應的鑒賞資源。通過多媒體資源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鑒賞,讓學生可以掌握鑒賞的方法,從而加深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初中美術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提起對鑒賞教育的認識與重視,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鑒賞活動[3]。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需注重自身教學方式的改革。結合當前的新型教學理念、方式及資源,為學生開設出更為高效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梅元祥.淺談初中美術教育中創造能力的培養[J].好家長,2017,14(31):221.
[2]佚名.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中道家思想表現探析:以人教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為例[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中),2018,773(11):148-149.
[3]額爾敦特古斯.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7,35(53):17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