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高中歷史教育不再以提高學生成績?yōu)橹行模侵荚谂囵B(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這種新型的教育觀念被稱為“核心素養(yǎng)”。新課程改革將歷史學科課程的發(fā)展目標分為文化品格、語言能力、思維品質以及學習能力,以核心素養(yǎng)為指導,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歷史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是將歷史學科的培養(yǎng)方向確定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不僅重視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也就要求教師打破原有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歷史的能力。
一、傳統(tǒng)歷史方法教學現狀
1.重視對歷史知識的傳授,忽視培養(yǎng)學習能力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略了對學生歷史素質的培養(yǎng)。目前在許多地區(qū)的高中歷史教育仍舊是以歷史考試成績的好壞來作為評判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無疑,這種評判標準是不夠客觀的。在現今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觀念下,這種落后的教育理念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今的大教育環(huán)境。高中歷史教育不應該僅僅只是注重對學生考試能力的培養(yǎng),更多的是應該發(fā)揮歷史的學科的特點而重視對其知識應用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除此以外,在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下,現今的高中歷史教學應該摒棄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病,如重知識而輕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的富有活力,歷史才能真正地成為學生文化素養(yǎng)之一。
2.教學內容片面
歷史同所有的人文學科一樣,在其學習過程中勢必要將知識點由點及面的進行串聯(lián),然后構建出屬于自身的歷史知識脈絡,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發(fā)散思維,由課本知識拓展到課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歷史學習在充滿趣味性的同時變得更為易于理解。但是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卻是由于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歷史知識往往只針對某些應試教育重點考察內容進行深入詳細講解,而對其他的知識點往往是一筆帶過,這也就造成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對一些基本歷史知識缺乏必要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模式也造就了許多高中學生往往只是對教材中老師所畫的重難點內容熟悉,同樣這與核心素養(yǎng)中對學生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要求不相符合。
3.教學歷史課堂忽視人文因素
歷史是人文學科的代表之一,在教學中,教師理應重視人文因素對學生歷史學習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歷史教師不能僅依靠書本片面地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很好地分析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的差異情況以及對歷史相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愛好程度,只進行簡單的說教,這樣只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打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比如在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以及這些事件的起因、結果、意義進行學習時,教師若不能將這些事件進行巧妙的聯(lián)系,僅僅依靠課本來進行講解,就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無法獲得良好的課堂體驗,不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二、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
1.培養(yǎng)學生歷史運用能力
在學習知識時,我們首先要弄清的一個問題便是學習這種知識有什么用處,如果所學的知識不能在生活中有著實際的意義,那么對于這種知識的學習無疑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歷史人文學科的代表,學習歷史就是我們對于過往的一種認知學習,俗話說“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只有對歷史中發(fā)生的時間進行總結,才能在以后的發(fā)展路程中少走彎路。除此以外,歷史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可以讓我們知榮辱、明興衰,在提升民族認同感的同時加強愛國情感。因此學習歷史絕不能僅僅只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更多的應該注重對其的應用能力。人文類學科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會碰到記憶問題,歷史當然也不例外。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課堂內外補充的知識點的記憶能力,盡可能地利用多種形式來幫助同學們記憶深刻。例如,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在每單元課程結束之后,讓學生輪流針對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寫一個簡短的情景劇劇本,可以經過藝術加工,但是一定要符合史實。然后在下一單元課程結束后,我讓學生將之前排練好的情景短劇在班級中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得上一單元的課堂教學內容在學生表演過程中得到很好的復習和鞏固,而且營造了較為輕松的記憶環(huán)境,對于提升學生對于歷史運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歷史教學內容進行積極的拓展
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過于單一片面而導致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熱情不高的情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積極擴展,將歷史有趣的一面呈現給學生,使得學生感到歷史學習非常有趣。這樣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會感覺到輕松,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以及歷史文化品格會獲得顯著提升。例如,在教導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中的秦漢歷史時,我在課程中根據查閱到的相關資料,先后補充了秦漢時期的服飾、社會階級劃分、對外戰(zhàn)爭、滅亡過程等一系列知識。在學習結束后,我給同學們留下了這樣的一個思考題“都說漢承秦制,但是為什么秦朝從建立到滅亡只有短短15年而漢朝卻有407年的國運呢?”在下次上課的時候我讓同學們走上講臺講述一下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拓展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學生關于歷史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在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總結
在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更為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其所注重的由以往對學生的應試能力考察轉變?yōu)閷W生的歷史文化素質的考量。在核心素養(yǎng)下,我們教師應該注重挖掘學生的歷史興趣和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輕松。
參考文獻:
[1]宋波.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育問題剖析[J].教學與管理,2018(1).
[2]安思蒙.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17.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