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以“神奇的社區”校本課程的研發為主線,以歷史、地理、數學、英語、美術學科相關知識為依托,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對于跨學科校本課程的研究,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學校課程體系,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關鍵詞:跨學科;校本課程;社區;教學實施
一、“神奇的社區”校本課程的設計
我校“神奇的社區”校本課程的研發共有6個主題:“初識社區”“社區中的建筑”“社區中的人物”“社區中的環境”“愛護我們的社區”和“制作社區”,每個主題進行1~2課時。
1.“初識社區”本主題安排了2課時教學,以學生生活的社區為引入,結合地理、歷史、英語、美術學科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于身邊事物的觀察能力,了解地圖和其他方面的基本常識,學會利用地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第一課時:初探
本課時通過三個活動,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顒右唬荷鐓^揭秘。以學生自己的家庭為主線,引出社區的概念,讓學生明確社區的范圍,舉例并落實到具體的區域?;顒佣旱貓D上找一找。結合長春市政區圖,利用IPAND,讓學生自由分組,了解真實生活中自己所在社區的地理位置,并且能夠用正確的地理語言,結合方位描述出來。活動三:設計學習任務單。課上學生要設計出自己想要了解社區的哪些信息,并利用課后時間,深入到自己生活的社區收集感興趣的資料。
(2)第二課時:分享
結合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在課下完成的任務單內容,通過本節課進行分享和交流。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先在組內進行分享,然后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同學和老師面前進行小組總結性發言。最后教師也要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和信息,并對班級同學的發言進行總結和評價。
2.“社區中的建筑”本節課安排了1課時進行教學,學生了解了社區基本概念,并對自己生活的社區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此基礎上,結合數學、語文、地理、美術學科的相關知識,了解社區的建筑名稱和功能,并通過情景案例分析,利用社區功能更好地生活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之情,對社區的愛護之情。
3.“社區中的人物”本節課安排了1課時進行教學,學生通過了解社區中的人物和分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們對于社區的貢獻,以及產生的影響。結合社會人文、歷史、職業規劃等相關內容,巧妙地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加熟悉自己生活的社區,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4.“社區中的環境”本節課安排了1課時進行教學,學生通過了解社區中的環境,區分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并能夠判斷什么樣的行為是對社區環境有害的,什么樣的行為是有益的。結合道德與法治、語文、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引起學生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喚醒學生對自然的保護意識。
5.“愛護我們的社區”本節課安排了1課時進行教學,結合地理、美術、語文學科的相關知識,學生能夠了解社區的環境狀況,知道如何保護社區環境,愛護公共設施,能夠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學生愛護自己生活環境的習慣、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6.“制作社區”本主題安排了2課時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對前期課程內容的積累,對社區進行全方面的了解,結合地理、美術、數學的學科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空間想象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1)第一課時:小小設計師
本課時通過學生對自己所在社區的地理位置、建筑及人物、社區環境及設施的了解,開動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區。學生完成設計任務后,需要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說明設計意義、社區的優勢。學生根據其他同學的介紹和展示,評選出本班設計最好的小組或者個人,獲得優秀社區的稱號。從而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2)第二課時:制作社區
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借助同學們自己設計的社區,通過相關材料完成3D社區的制作。學生完成作品后,需要在班級進行展示,全班同學和老師共同進行點評,最后要評選出制作和設計優秀的作品。
二、跨學科教學理論的實施與應用
1.跨學科理論促進學科的橫向廣度發展
就全球教育現狀而言,目前的學校教育,大多還處于分科教授制,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差異明顯,各個學科發散式發展,長此以往,對于學生整體的培養是有弊端的。人類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沒有一個學科是獨立于其他學科而單獨存在的。只有將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打破,促進學科間的橫向融合,促進其廣度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出知識的融合。
2.跨學科教學推動學科的縱向深入成長
跨學科教學能夠助推學科本身的深度成長,在與其他學科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學科自身的不足或薄弱,能夠找到以后成長進步的方向。同時,交叉學科的產生也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基礎,從而促進了知識的延伸。學生的思維也會在這樣的課程設置下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參考文獻:
蔣建明.“跨學科課程”教學在項目研究中的實踐[J].教學研究,2018,41(5):38-40.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