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轉變學生“紙上談兵”的學習方式,筆者設計了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力求促進學生學習,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具體學習活動設計如下:人手一份學具,讓學生嘗試自主預習;合拼一個圖形,讓學生感知圖形特點;獨創三個圖形,讓學生內化圖形特點;借助自制學具,讓學生體驗“圖形易變”;巧用“七巧板”,讓學生提升數學思維。
關鍵詞:學習方式;活動經驗;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62-02
引? ? 言
《認識平行四邊形》屬于“圖形和幾何”領域的內容,在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都有安排。但是基于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兩個學段的教學內容側重點各有不同,第一學段側重于學生學會辨認平行四邊形;第二學段側重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理解。
同年級教師在集體備課二年級上冊《認識平行四邊形》一課時,覺得這一課內容比較簡單,但是教材涉及的學習資源比較多樣,有三角尺、釘子板、七巧板、數學小棒等。如果讓學生備齊這些教學資源,又比較麻煩,于是教師一致贊同將教材上的學習內容呈現在PPT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仔細看、認真想,努力在腦海中建構平行四邊形的形象。
一、人手一份學具,讓學生嘗試自主預習
在單元學習前,提前向家長告知學習內容及學習方式,在家長的支持下,給每位學生準備統一的三角尺、七巧板、釘子板、數學小棒等學具,提前發給學生。新課學習前一天,指導學生按照教材內容,自主預習,該拼的拼、該擺的擺、該圍的圍、該做的做。學生利用購買的學具,將書上動手操作的任務先獨立嘗試一遍,遇到不會自主操作的問題標注記號,課堂上一起解決。
教學實踐證明:人手一份學具,保證了學生自主預習的質量。學生在“依葫蘆畫瓢”中自主認識了平行四邊形,雖然此時他們的認識是零碎的、模糊的,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感受。他們將帶著自己的理解,更主動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中,積極與同伴交流、與同伴互動。
二、合拼一個圖形,讓學生感知圖形特點
新課伊始,教師首先讓學生從掛衣架、籬笆、欄桿等圖片中找出四邊形;接著讓學生說說這類四邊形的特點。由于學生經歷了自主預習,因此,他們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不再是零起點,大部分學生都能叫出這類特殊四邊形的名稱——平行四邊形,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平行”一詞不甚理解。
為了突破難點,基于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設計了一個活動:“你能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出這樣的四邊形嗎?”由于學生的三角尺中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三角尺,因而學生在自主預習時不能獨立完成這個操作活動,缺少了活動經驗,由此也影響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圖形特征的感悟。因此,在新授環節中,教師重點組織學生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塊相同的三角尺,合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師明確合作要求:(1)怎樣又準又快地拼成平行四邊形?(2)同桌依次用手比畫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
經過一番交流演示,大家比較贊同一種拼法:三角尺有三條邊,先將最短的邊拼在一起,如果組成一個更大的三角形,那就把其中一塊三角尺翻轉一下,就能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可以將第2長的邊拼在一起,也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如果把最長的邊合拼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長方形。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用手比畫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直觀感悟“平行”的含義。
教學實踐證明:同桌合作,用兩塊同樣的三角尺拼成平行四邊形,既幫助學生積累了拼圖的活動經驗,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平行四邊形的特點。這為第二學段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以及探究面積計算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兩得!
三、獨創三個圖形,讓學生內化圖形特點
在學生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之后,可以組織學生獨立在釘子板上,用3種顏色的橡皮筋,圍出3個大小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由于學生已經有過自主操作,因此對釘子板并不陌生,對如何使用橡皮筋也是“信手拈來”。此時,他們個個屏氣凝神,靈巧的小手不停飛舞,一個、二個、三個。在圍的過程中,他們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是:圍成的四邊形是否符合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對于學生獨創的圖形,師生間、生生間要及時評價反饋。對于優秀的作品,全班投影展示以示鼓勵;對于圍得又對又快的同學,則請上臺和大家分享經驗。學生介紹的方法中,有兩種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共鳴:一是先圍一個長方形,再把一組對邊稍微移動一下,就成了平行四邊形;二是先圍相鄰的兩條邊,再圍另外相鄰的兩條邊,也能很快圍成平行四邊形。
對于一些典型的錯例(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則不平行),教師要放緩教學節奏,組織全班交流,重點說說錯在哪里?可以怎么改?然后再請圍錯的同學當堂改正,力求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獨創圖形的活動,最大的優點是能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特點的感知外顯出來,教師通過學生作品,對每位學生的內化理解程度一目了然。有錯及時改之,讓學生在腦海中建構正確的平行四邊形的形象。
四、借助自制學具,讓學生體驗“圖形易變”
考慮到鞏固練習中有一道操作題,學生自制學具有困難,因此,提前尋求家長幫助。在家中尋找合適的材料,仿照教材上的示意圖做一個長方形框架,然后捏住長方形相對的兩個頂點,輕輕拉一拉,看看長方形變成了什么圖形?由于各家原材料有限,因此,獨立完成本題任務的學生只占全班的三分之一。為了讓其他三分之二的學生也能充分體驗,于是教師把帶有自制學具的學生請到講臺前,一字排開,像小教師一樣,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操作演示。通過仔細觀察,其余學生也發現了“秘密”——這個活動框架的形狀可以不斷變化,最大的時候是長方形,變小后成了平行四邊形。為了進一步加深體驗,教師讓三分之一的學生回到自己的小組,將自制學具借給其他組員,讓沒有自制學具的同學也來動手拉一拉,親身體驗平行四邊形的“易變性”。
有了親身的體驗之后,緊接著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學校大門的視頻:一天中午,學校大門緊閉,這時讓學生看看鋁合金鋼條圍成了什么圖形?學生異口同聲說“平行四邊形”,這時一輛汽車想進入校園,大門徐徐打開,慢鏡頭呈現:鋁合金鋼條圍成的平行四邊形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后所有的邊都擠在一起。此刻引導學生重點思考伸縮大門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邊形呢?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教學實踐證明,自制學具,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合作、一起探討。用簡單的模型清晰地解釋了生活中看似復雜的“伸縮門原理”,學生既體會到了操作的樂趣,同時也體驗了“圖形易變”的特性。學以致用,學生從中真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五、巧選“七巧板”,讓學生提升數學思維
七巧板有七塊板組成,分別是5塊三角形(2大、1中、2小)1塊正方形、1塊平行四邊形組成。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可以設計開放性試題,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平行四邊形:⑴任選2塊板,每人獨立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人小組為勝利組;⑵任選幾塊板,獨立拼出平行四邊形的個人為勝利者。
首先,教師鼓勵學生從簡單的方法入手,選用兩塊大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用2塊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教師讓學生獨立嘗試選3塊板、4塊板、5塊板、6塊板分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師巡視的同時,用手機拍下學生有特色的作品,以便全班交流作業情況。
教學實踐證明,巧用七巧板拼搭平行四邊形,學生的思維從開始的無序,到最后的有序;從開始的簡單,到最后的復雜;開始的低階,到最后的高階。學生的思維得以在操作中優化,在交流中逐步提升。
結? ? 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升學生數學思維,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1]。
[參考文獻]
王璽強.讓學生在“分割”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6(11):78.
作者簡介:王美亞(1973.1—),女,江蘇太倉人,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