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欣
摘 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知識經濟的核心在于創新,有無創新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采取相應措施,開展多方面的教育改革,強調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依靠充足的創新人才,國家才能在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當今世界立于不敗之地。筆者認為,歷史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以它豐富的內涵、特殊的功能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
關鍵詞:職業院校;歷史教學;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職校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職校教育更加注重對應用科技人才的塑造。其教育的重點向生產實踐、管理崗位一線教育塑造創新專項人才。因此,歷史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素養有著很好的啟發作用。從事多年的歷史教學,總結了一些經驗,以供同仁參考。
一、通過課堂教學,應用創新教學的原則指導教學實踐,組織教學過程
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欲望,善于引導學生排除障礙,標新立異尋求開發創造力的教學模式,教學生掌握創造的規律和方法。
1.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注意啟迪學生心智,鼓勵他們大膽思考質疑,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如通過講述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論述了地動說,駁斥了“地球不動”的謬論,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的宗教教條;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批判地繼承,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伽利略由懷疑亞里士多德的“物體愈重,下落愈快”而提出猜測和假設,最終得出“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本身重旦無關”這一科學結論的史實,引導學生破除對權威對書本的迷信,在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條件下,大膽質疑,勤于思考、開拓思路.尋找新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進行逆向思考教學。所謂“逆向思考教學”即反其意而思之,其思維特征是改變常規的思維方向,突破傳統的思考習慣,作相反思維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思維形式可通過歷史課對學生加以訓練。例如,講“焚書坑儒事件”,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它視為秦始皇暴政的產物加以否定。如果運用逆向思維方法,讓學生倒過來想想,不妨設問:“焚書坑儒”是在怎樣的一種情況下進行的?如此設問,學生就容易找到答案,克服對歷史認識的片面性。又如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擺脫了外來壓迫,成為亞洲近代強國,如果讓學生倒過來想想:如果日本沒有明治維新,日本的社會又會如何?跟中國當時的命運會有什么區別?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往往富有新意,富有獨創性。因此,逆向思維教學有利于啟發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尤其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運用矛盾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自相矛盾的事物命題等激發學生思考.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有人說“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了的資產階級革命”,另一種說法是,“辛亥革命是一次失敗了的資產階級革命”;如對洋務運動韻評價,一種說法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是主要的,消極影響是次要的”,另一種說法是“洋務運動的消極影響是主要的,積極影響是次要的。”以上關于辛亥革命和洋務運動評價的兩種觀點是相互矛盾的,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洋務運動到底是積極影響是主要的還是消極影響是主要的,學生要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就必須認真積極地思考分析、論證,從而提出自己新的觀點,由此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和動手操作是相互統一的,一方面創新離不開動手操作;另一方面,動手操作中也會滋生出創新的成分,創新不是教而得知的,只有學生積極地、多方面地動口、動腦、動手去探索,創新才能逐漸成為他白身素質的一部分。教師在對某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時,可以分析這歷史事件的二個方面。要求學生從另一個方面回答問題。如對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教師可以分析它在當時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去分析這種體制給蘇聯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教師可以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的各個方面,結論則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如教師對秦始皇為鞏固統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分析,讓學生去根據這些分析去評價秦始皇。教師還可以把同類歷史事件的共同點講清楚,而不同點讓學生來說。如教師分析德國十一月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共同點,而不同點讓學生進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通過歷史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課外活動通常是開展創造性教育的重要場所,其優點是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新東西運用于實際,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如成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調查小組,訪問革命前輩,或協助教師仿制文物模型、儀具,組織出歷史墻報、寫歷史小傳、小文章等,此外開展各種形式的演講比賽、辯論大賽、講座會、紀念會、歷史小說分析會等等。這些活動都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利用多媒體手段和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例如在多媒體上觀看歷史事件錄像,利用網上刊物、網上質疑、網上交流園地等網上環境,搜集處理利用有效信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結束語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職校的重要工作,學校應該注重歷史教育在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中的重要功能,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歷史教育方法,促進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光彩.素質教育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外教學研究,2006(10).
[2]王麗娟.在歷史教育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J].學科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