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競男
摘 要:縣域義務教育公平是整個教育公平的重要環節,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各界要求教育公平的呼聲越來越高。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問題,并意識到教育不公平是因教育政策的天平失衡、政府資源配置不公所致,并采取各種措施,下決心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前治理教育不公雖說尚處于喊口號造輿論階段,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必將對促進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縣域;義務教育;公平;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6-0131-02
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區域發展差距、城鄉建設差距和階層的資源差距,造成了基礎教育不均衡、義務教育經費不夠用、受教育過程不平等、群體間受教育機會不均等諸多教育不公現象。這些問題成為阻礙教育公平的重要障礙,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處理不好甚至會導致社會不安定。筆者運用自己所學的教育管理理論,對縣域義務教育路在何方的問題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思考。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一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政府必須痛下決心,從體制上、制度上、政策保障上,推動有質量的教育公平建設事業順利開展。
一、找準當前義務教育不公平問題的癥結
要推進義務教育公平建設,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不公的問題,首先必須找準當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癥結。教育的不公平體現在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表現在三點:第一,教育政策不公。為加快教育步伐,依據現有財力,國家推出了“集中精力,辦好重點學校”的傾斜政策。一大批重點中小學應運而生,一直延續到現在,造成了強勢學校越來越強,弱勢學校越來越弱。強弱學校間拉大了平行發展的差距。第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投入比例失衡。“重城市、輕農村”現象顯著,優質的師資、設施及管理等公共資源優先流向城市,導致了生源向城市流動,“擇校”之風越來越盛。第三,優質資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城鎮教育資源與農村教育資源形成落差,大量農村生源涌進城鎮,造成部分學校生源爆滿,而在城內,優質教育資源又相對集中在部分名校。優質教育資源有限,對小規模學校和以及會力量辦學的關注度不夠,越發成為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短板。
教育不公除了這些宏觀上的問題外,具體到縣域主要突出表現在基層教師流動大,流失率越來越高,骨干力量薄弱。近年來,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受利益驅動,各地一直存在著鄉村教師往城里擠、公辦教師向民辦學校流動的不良現象。教師隊伍中主干力量不穩定,教學骨干流失率大,鄉村中小學留不住人的現象十分突出,導致本來師資力量就薄弱的落后鄉村學校教師短缺,教學能力難以提高,這就更拉大了與城里優質學校的差距。
之所以出現教育不公平的問題,關鍵在于在由傳統的管制型政府向現代服務型政府轉變中,政府職能出現了“缺位”“錯位”“越位”,政府該放開的沒放開、該負責的沒負責,才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現象。就地方教育發展而言,教育不公是由于政府資源配置不公造成的,政府應當勇于面對和承認這一事實,想方設法彌補因資源配置不當造成的損失,從根本上彌補教育公平的短板,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公平的方法路徑
要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公平,就要不斷強化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理念,優化義務教育公平的相關政策,創新義務教育公平的發展模式,逐步消除重點情結和名校效應,實現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
(一)強化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理念
1.要通過各種手段廣造聲勢,牢固樹立教育公平發展理念。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弱化教育的工具性與功利性,改變培養少數精英、主要面向重點學校的教育觀念,追求公正、平等的核心價值觀念,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從“城市優先”轉向均衡發展,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城鄉階層、強弱階層的差距。
2.強化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職能。政府作為實施教育公平的主體,其職責就是要落實公平理念,不斷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離開政府,教育公平就無從談起。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要主動轉向以教育公平為起點,著眼于教育標準的制定以及學校管理的監督,政府主抓公平,讓市場主導效率,放開搞活,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奠定教育公平持久發展的基礎。
(二)優化義務教育公平的相關政策
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決策者已認識到,只有從制度層面上提出實現基礎教育公平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使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得到切實的維護和保障。為此,他們在不觸犯紅線的前提下,不斷優化他們能自主決定的相關政策。將向農村與薄弱學校傾斜作為一種制度建立并完善起來,使其成為一種觀念常態。
1.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經費的供給充足。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公平的推進,各地教育投入總量不斷增加,教育投入嚴格按照“三個增長”要求,確保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于同級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在校學生的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加大落后鄉鎮的教育投資力度,逐步縮小強弱鄉鎮之間、城鄉之間教育發展水平懸殊的差距。
2.關注弱勢群體,對弱勢群體提供相關教育補償。政府要對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提供特別的關注,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的子女免除雜費并且提供相關必要的補助經費,可通過專項資金的形式優先進行投資,擴大非義務教育階段獎助學金補助的覆蓋范圍,鼓勵社會各界對貧困家庭子女進行捐資助學。另外,堅持“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來確保進城務工子女的受教育權,最大限度地尋求義務教育公平的實現。
(三)創新義務教育公平的發展模式
創新義務教育發展模式,必須轉變觀念,掙脫體制的束縛,一切為促進義務教育公平建設開綠燈。
1.積極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提高教育整體競爭能力。要實施差別化的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統籌完善教育、登記、財政、土地、收費等相關政策,營造有利于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環境。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學,放寬辦學準入條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形成“名校辦民校”的合作雙贏發展模式。要充分利用近年來房地產開發與學校建設配套發展的機遇,嚴把配套審批關,每建成一處居民小區,就多出一所學校,以此來緩解學生就近入學難的壓力。
2.積極鼓勵優秀教師到邊遠山區任教,實現師資力量均衡配置。師資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所在。要加大教師培養力度,增加師資供給總量,提升專業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通過政策引導和一定的經濟補償,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到山區,到條件艱苦、辦學條件差的學校從教。今后要明確規定,凡城區學校教師評優、職稱評聘、干部提拔,必須有到農村條件艱苦的學校執教一年的經歷,讓落后地區的孩子也就近分享到優質教育的福利。對自愿常年堅持在艱苦地區工作的教師,優先評先樹優,破格評聘職稱。
3.積極鼓勵重點學校校長、骨干教師結對弱勢學校,對口幫扶促發展。地方教育部門可以規定,城區學校的校長任職五年之內必須有一年向農村學校流動,去親身體驗一下艱苦條件下辦學的感受,激勵校長履職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要安排支教活動,讓結對學校共同開展教育教學研究,交流管理方法、教學理念;要求支教人員必須在結對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課堂,聽課評課,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的傳幫帶。要防止走過場,促使支教干部真教真幫,幫出成效,切實提高結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公平建設。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教育是民生改善之源,讓孩子享受同等的優質教育是廣大民眾的共同心愿。醫治教育不公的頑疾絕非一呼而退這么簡單,必須痛下決心,從體制上、制度上、政策保障上,逐步消除重點校情結和名校效應,實現區域內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出彩”機會。
參考文獻:
[1] ?薛二勇,傅王倩.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形勢與政策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28-36.
[2] ?李五一,楊艷玲.有質量的教育公平:理論分析與政策安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8).
[3] ?唐明釗.多元視角下的教育公平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7,(2):31-33.
[4] ?袁從領,母小勇.教育公平下城鄉小學科學教育的差異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
[5] ?鄭石明,鄔智.邁向有質量的公平:中國教育公平政策變遷與轉型邏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5):34-42.
[6] ?葛延風.教育公平發展亟需建構完善的社會政策體系[J].探索與爭鳴,2015,(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