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發展,數學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比起單純地只做題與被灌輸知識,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與質疑更加重要。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養成關鍵在于課堂,要想真正在課堂上去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不能只依靠理論,一定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完善方法,才能真正使理論有效運用于實踐,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如此。
關鍵詞:小組合作;實踐問題;關注學生;真正有效
小組合作學習是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學習能力的,但真正在課堂上使用后卻總能聽到有老師表示:課堂內容完成不了,學生的成績反而下降了,小組合作就是個形式其實并沒有什么用處。小組合作真的只是一種紙上談兵的學習方法嗎?任何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方式在真正實踐時一定會出現各種問題與困難的,發現,總結并直面它們,并想辦法去解決,才能做到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有效地去做。
一、 課堂設計與備課“有問題”
小組合作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自主思考與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水平。那教師在備課時考慮的方面就不能僅限于知識與技能,沒能考慮全面就會導致小組合作學習出問題。
(一) 合作環節不清楚,學生不會合作
這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問題第二課時的設計環節的一部分:
某廠生產甲、乙兩種型號的產品,生產甲種產品需時間8s,銅8g,生產一個乙種產品需要時間6s,銅16g,如果生產甲乙兩種產品共用1h,用銅6.4kg,甲乙兩種產品各生產多少個?
請分析題中數量關系,列出表格,然后用方程組解決問題。
根據這個問題開始了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實際觀察各個小組情況,發現有如下幾種情況:1. 一位同學講答案,一位同學記錄,其他人聽并記,然后結束。2. 大家一起做題,然后得出答案,組長或優生講思路,然后開始研究誰上臺發言講的好。3. 組內分成兩三人一群開始討論,并且有一到兩個學困生發呆。4. 兩三分鐘就合作完,或者時間已到答案還沒對完。小組展示基本上都很流暢完美,但是有個問題:大家都能把表格和方程組列出,但講不清是怎么想的。
評析:這個合作學習從合作到展示看著是很順,但實際上多數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在處理這個環節時,除了設計問題,教師也應當給予學生明確指導如何合作,比如:學困生嘗試解決問題,一般生嘗試分析思路,優生分別負責對這兩者進行指導,務必讓大家的頭腦都動起來。上臺展示也可明確要求讓一般生展示甚至讓學困生來復述合作成果,優生可補充與質疑,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對于關鍵問題,比如這節課如何分析數量關系并列表,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如何去做,最后可以讓學生自行總結交流如何列表分析。當學生對某個重難點卡殼時,適當地指導與將問題分步,有利于學生找到研究與解決問題的方向,可使更多人掌握。所以教師在對小組合作進行課堂設計時,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參與,也要設計。這才是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的前提。
(二) 問題設計只有優生參與,其他人都是“擺設”
下面是一節因式分解概念探索課的片段
將下列多項式寫成整式乘積形式
①從左到右,這些式子從什么變成什么?
②我們在做一件什么事?小學有沒有類似的行為?
③你能再舉出幾個類似的例子嗎?
④你能試著歸納什么是因式分解嗎?
這兩道題目學生解決比較順利,但對于后面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比我們想象中要困難。對于問題②學生無法聯想到小學學過的分解質因數,這里的討論就出現了冷場。少數優生舉手發言能聯想到提取公因數,繼而類比得到了提取公因式概念。學生將提取公因式和因式分解混淆。
評析:實際上這些問題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能力有限的同學不能理解問題,所以他們無法參與討論,只能旁聽。因式分解概念這塊出現學生易混點,需要教師的幫助解決。所以這些問題設置不適合用于小組合作。用于小組合作的問題要清晰,不能模糊,并能讓大家都能參與進來。有難度的問題作為必要的提升設置,讓學生自行思考。什么樣的方式適合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不要拘泥于框架,這也是備課時要注意的地方。
二、 課前對學生的培訓“有問題”
有的老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就是課堂上的事,其他時候與之無關。恰恰相反,課前有效培訓學生才是邁向真正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培訓方向不對,方式與內容不對,自然就不能真正進行有效小組合作。
(一) 分組標準單一,時間一長也沒隨變化而調整
很多小組的分組依據是性別與學習成績如何,卻忽略了學生的性格與情商。有的同學雖然能力很強,但是不善表達,無法發揮帶頭作用;有的小組內搞“小團體”,整個小組并沒團結在一起;有的小組有一兩個組員始終不參與任何活動,別人不管或者管不了他們;有的小組甚至組員之間為了分工或貢獻等問題產生矛盾,一直解決不好,從而影響小組合作學習。這些問題都不是靠幾節數學課就能解決的。剛開始由于對學生不了解,分組難免有不合理之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也要關注學生的特點與小組情況,出現問題時課后應及時培訓,教育學生,必要時應調整小組。只有全面關注學生,才能保證課堂內小組合作順利有效。傳道授業與育人是分不開的,做好德育也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
(二) 組內分工不明確,初期也未明確指導如何合作學習
為什么小組討論流于形式,合作無效呢?小組內分工不明,初期沒有結合學生情況進行明確與反復的指導,學生不知道該做什么,就會出現這個問題。就算在小組分工明確的情況下,剛開始實際操作起來也會遇上困難與矛盾。只有及時引導與解決,小組合作才能上軌道。初期對學生的分工、如何做的培訓很重要,而隨著小組合作活動展開,如何探索,合作研究,也應及時對學生再指導與完善。這些“場外”工作也是教學的一部分,做好它們可以更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展開。
(三) 沒有明確獎懲制度,學生積極性日益淡薄
良性競爭是刺激發展的較好手段之一,小組合作學習亦然。沒有競爭制度,時間一長學生會漸漸失去興趣,會演變成課上大部分小組無所事事。若能制訂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比如:設立積分制,一周下來,積分位列前三的小組進行獎勵,積分最后一名小組每人寫一份本周小組合作的不足與改進措施或其他有意義的“懲戒”。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小組團結,大家互相督促,使得人人真正參與進來。對于初中生來說,除了探索與解決問題的樂趣,良性競爭也樂趣無窮,這樣才能讓小組合作長久保持活力。
三、 課堂內學生與學情隨時會“有問題”
(一) 小組合作轟轟烈烈,課堂練習好多人不會
一節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新授課有這樣一個片段:
辨析:哪些式子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在學生解題時發現:從辨析到例題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會做或者做的全是錯的。辨析與例題環節結束后還是有部分同學無法解決問題。
評析:一節好課不僅在于課堂設計,更應使學生在本節課掌握到知識與技能。這節課是計算新授課,但很明顯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筆者認為原因如下:選擇的辨析與例題難度大,有的學生理解不了。而這些題講得不夠細,直接讓會的同學包攬完了,其他人也沒聽明白,就這樣過去了。可以選擇比較基礎,有代表性的題,展示時讓中等生甚至學困生講講計算過程,小組合作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計算的方法。教師還可以鼓勵小組去搜集典型錯誤,展示并分析錯誤原因,讓學生自行總結易錯點。教師講解與參與也不代表就干擾自主學習,學生有困難時,講解是必要的。所以要根據學情有針對性地變換方式,合理的引導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二) 教師不夠耐心,不夠寬容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上,更容易看到學生討論時“卡殼”,或者展示時語言表述不準確甚至講錯。這時候有的教師會直接打斷或接著學生后面講完;有的教師雖未打斷,但是嚴肅的表情與動作會使學生更講不出來;有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冷門”但是正確,由于語言表述不清,教師會“改正”這些方法或直接否定掉它們。以上這些情況會直接打擊學生積極性,使他們更膽小,更不肯動腦,最后使得小組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筆者認為,課堂上教師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能著急,這樣才能去包容學生的錯誤與不成熟;要專注地聆聽學生的發言,不僅學生要思考,教師也應不斷思考,去發掘學生發言中的亮點,準確找到學生的問題并在合適的時機去指出或引導其自行發現。教師的耐心和寬容,是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喜歡學習的重要支柱,這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更是至關重要的。
四、 結束語
以上所談到的問題,總體來說就是:1. 把新課堂模式與傳統課堂完全分割開來了。不論課堂模式怎么變,教學的目的和本質應當是不變的。應當將靈魂注入模式,而不是將模式形式化。2. 對學生的關注還不夠。不僅是關注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對他們的學習能力,思考方式與程度,除了學習之外其他的狀況都應當有所關注,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 教師對課本,對學生,對課堂的研究要更加深入和與時俱進。如何備好一節適合更多學生去自己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課,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學習,思考與研究,要學習與活用先進的教學技術,教學理念。
任何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問題,課堂改革也是,所以我們不應當因為這些問題而否定小組合作學習的益處。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展現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更是要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日益發展的教學技術和理念所拋棄。最后,怎樣才能有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精力的過程。教師要堅持,有耐心,更加關注學生,他們才能真正走上小組合作學習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廷敬.淺談小組合作建設在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J].文學教育(下),2019(12):188.
[2]孟計.淺析小組合作探究在初中高效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32):127-128.
作者簡介:
徐玥芯,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南航附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