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梅
【摘要】借助國家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契機,不斷改進并加以完善,是當前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本文通過解讀測評結果報告,剖析當下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基于質量監測下音樂教學優化的路徑,以測促教,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反思與改進感受與鑒賞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聽辨與賞析能力,以提高優化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質量。
【關鍵詞】質量監測;音樂教學;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的全面開展及各級教育部門對藝術測評形式與內容的關注,人們深刻地理解了“以監測促進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升”這一理念,當前,借助國家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契機, 剖析當下音樂課堂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通過監測來真正促進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提高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的理念及方法上針對監測評價的要求,不斷改進并加以完善,是音樂教師面臨的迫切問題。筆者根據所在區域的音樂教育教學現狀以及各個學校音樂教學實際條件,與一線教師積極探索基于質量監測下及時改進、優化音樂教學的路徑,開展了各項有關活動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解讀測評結果報告,推動反思與改進
2015年——201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組織實施了第一周期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在近日首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中,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音樂學科學業狀況進行了客觀呈現。學生演唱表現較好,但音樂聽辨能力與賞析能力均有待提高;82.6%的四年級學生和86.1%的八年級學生基本能夠完整、流暢、速度穩定地演唱歌曲。但是,在對音樂的節奏、節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樂基礎要素的聽辨上,四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52.9%,八年級只有53.8%;在對音樂作品的風格、體裁與形式、情緒與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賞析方面,四年級學生的題目答對率只有66.1%,八年級只有63.2%。2018年12月20日,我省開展了首次義務教育藝術質量監測。本次監測中,全國學生音樂聽辨能力平均分為200分,我省四年級音樂聽辨能力平均分為243分,八年級學生音樂聽辨能力平均分為224分,全國學生音樂作品賞析能力平均分為200分,我省學生賞析能力平均229分。
針對以上監測結果,清晰地看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音樂聽辨能力和音樂作品賞析能力方面比較薄弱。學生音樂聽辨能力是指學生對音樂要素的聽覺分辨能力,學生音樂作品賞析能力是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理解及分析評述的能力。監測只是手段,改進并提升教育質量才是目的,通過對測評結果報告的分析,組織老師進行研討、反思,發揮教育質量監測的“指揮棒”和“體檢儀”作用,探索提高學生音樂聽辯能力和賞析能力能力的途徑,及時改進感受和鑒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關鍵。
二、豐富評價機制,推行聽力測試,以測促教。
豐富評價機制,“讓測試更好的為教學服務”的這一理念一直指導著教研工作開展,以監測為方向,嘗試在《監測背景下的音樂教學研究》課題組成員所在的學校推行聽力測試與唱歌的測試相結合的期末測試方式,組織聽力測試研討活動,以監測為方向,集體備課,對教材中各個單元的知識點、測試點進行梳理,對各學期教學內容進行命題,在區域學校推行聽力測試并逐步輻射、引領全區各中小學試行。學校推行的聽力測試在測試內容上突出學科特點,不考概念與非音樂的文字,重視音樂能力的運用,聽力測試與唱歌的測試相結合的期末測試方式改變原有的單一、機械的評價方式,豐富了評價形式、完善了評價內容,取得一定成效,學生也覺得這種與聆聽相結合的測試方式非常有趣。
推進聽力測試的這個方式加強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促有效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改變音樂課堂,教師參與音樂學科聽力測試的命題與推行聽力測試方式后,老師們不僅能審視自己教學的不足,更加明確了現在的音樂課堂應該關注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明確教學導向,優化課堂,落實能力培養
(一)解讀《監測維度細化》及《指導意見》,明確導向
形成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學生發展觀,深入認識音樂課程理念,明確教學導向是優化教學的前提。多次召開研討活動,深入解讀《國家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質量監測維度細化》以及福建省教育廳頒發的《福建省義務教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維度細化》在音樂常識、欣賞、表現、了解、聽記與聽辯、聽力理解、表演等維度細化中都有相應的測試點,并對教學提出各項要求。《福建省義務教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將課程內容、學科能力、實施建議和評價標準整合起來形成陳綱領性文本,文本中對音樂能力標準進行了細化描述:音樂欣賞能力包括音樂表現要素的感知與辨認能力、音樂情緒與情感的感知、辨認與表達能力,音樂體裁與形式的辨認能力,音樂風格與流派的辨認能力,音樂評價能力。《指導意見》還對各個學段學生學業水平等級以及相應的質量水平進行描述,以供教師作為參考意見。《中小學音樂質量監測維度細化》及《福建省義務教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是優化音樂教學的導向,有利于教師有效運用教學方法,合理進行教學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各學段內容的學習,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落實能力培養。
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能力的主陣地,根據監測結果分析中呈現的音樂聽辨能力和音樂作品賞析能力方面比較薄弱的情況,教師要形成有利于提高音樂聽辨能力和賞析能力的教學模式,強調所有概念通過音響來獲得,在欣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引導學生圍繞音樂要素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
比如在八年級《梁祝》欣賞教學中,根據《維度細化》表和《指導意見》中關于各學段學科能力細化描述的要求,明確《梁祝》欣賞教學中學生必須達到的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對《梁祝》主題的記憶、對主題的感知(主題的旋律特點、創作的特點、音樂的要素與風格)引導學生了解關于作品的背景。聽辨出引子中的獨奏樂器-長笛、呈示部愛情主題中的獨奏樂器-小提琴,草橋結拜部分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音色的對比聽辯,副部與結束部的小快板和慢板的速度變化,聽出主題的重復與變化、感知作品的結構與體裁是協奏曲。在音樂曲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多媒體視聽或者借助圖式來表示旋律走向,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包含了幾個不同主題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奏鳴曲式。欣賞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音樂體驗,把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放在實踐中掌握,引導學生在賞析中辨別音的強弱、長短、快慢、音域音區的高低、、辨認樂器、音樂體裁與結構辨認、旋律的走向與變化、織體與和聲形式等等,在聆聽、律動等多樣的體驗形式中進行音樂分析,形成對對主題、音色、風格和流派的記憶。通過分析、比較和鑒別,使學生在感受與鑒賞中形成聽記能力、聽辨能力、理解能力。
四、結語
未來探索的道路還很長,所有人們共同努力,推動教學創新,提升課堂的品質,讓監測更好地為音樂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