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維斌
【摘要】為了貫徹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教育部提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學科教學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注重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落實,教師需要明確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并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情境
一、前言
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觀。因此,在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需要注重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應用,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二、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分析
“核心素養”理念最早出現于2014a年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要求各學段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根據學科特征明確學生需要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及社會發展的各項素養與能力,并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創新意識、自主意識與合作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和學生成長的必然需求,教師需要結合學科特征,明確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具體而言,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文化素養、自主發展及社會參與三部分,分別代表理論知識、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初中信息技術的核心素養如下。
(一)理論知識
要求學生了解初中信息技術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理論知識的內涵及本質。
(二)能力與方法
要求學生具備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能力、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思維和合作意識,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引導學生樹立終身信息技術學習觀念,促進其可持續發展[1]。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的情境教學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情景教學法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更具導向性與有效性,降低學生的知識學習難度,為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一般來說,初中信息技術中的情境教學法主要用于課前導入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根據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和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情境,通過故事、圖片、視頻或者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比如在進行“制作多媒體作品”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教學情境:“在開始今天的學習之前,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禮物,同學們在觀看后可以向老師表達一下你的看法。”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的多媒體作品,組織學生觀看,學生觀看后,紛紛對多媒體作品產生較大的好奇。在此基礎上,教師向學生介紹多媒體作品:“剛剛老師展示的內容為多媒體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它將班級活動中的視頻、圖片和文字整合在一起,向我們全面展示了活動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多媒體作品憑借上述特征,在教學、產品介紹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今天我們就對多媒體作品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進行多媒體作品的播放,引發學生對其的研究欲望,實現有效的課前導入。
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比如,在進行“走進信息技術”的教學時,教師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課前為學生創設了如下問題情境:“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何時誕生?它的發明者是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的體驗教學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中,文化素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初中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認識理論知識的內涵,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就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地采用體驗教學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將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聯系在一起。目前應用的體驗教學法包括演示體驗和深化討論兩個步驟。
在演示體驗環節,教師大都自己進行操作流程的演示,學生只需要觀看即可,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難以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針對這一問題,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演示操作的機會交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圖片素材的簡單處理”這一課為例,圖片獲取是基礎內容,教師可以事先總結獲取圖片的方法,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展示一種圖片的獲取方法,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效融合。
在深化討論環節,教師需要根據課堂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設計討論的課題,使學生在深化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認識,為學生的知識內化與深化提供幫助。以“獲取圖片”這一知識點為例,在學生按小組展示獲取圖片的方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獲取圖片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不同獲取方法的優缺點,并要求學生通過演示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會在分析所在小組獲取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其他圖片獲取方法的演示和分析,保障知識學習的全面性;通過對不同獲取方法的對比分析,學生掌握了圖片獲取相關知識的本質,還可以培養對比思維,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2]。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的項目教學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應用能力是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充分體現,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基于這一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初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加強對項目教學法的應用,通過任務驅動法和項目引領法,引導學生參與信息技術項目,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應用的要點,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就任務驅動法而言,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根據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團結協作完成任務目標。以“編輯音頻素材”這一課為例,音頻素材的獲取是基礎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各小組通過合作學習掌握音頻獲取的方法,并利用分析的方法進行音頻獲取實踐,各小組需要對任務完成過程進行詳細記錄。在此基礎上,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分工,利用教材和互聯網學習資源,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以看出,任務驅動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責任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就項目引領法而言,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信息技術項目,要求學生獨立或者按小組完成項目。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項目難度的合理設計,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保障項目的可操作性,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在“網站制作”這一章節的教學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完成以“校園網站建設”為主題的信息技術項目,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校園網站的設計。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夠內化信息技術知識,并查閱相關知識和成功案例,有助于學生信息技術視野的拓展,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四)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的生活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也要求學生將信息技術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因此,教師需要注重生活教學法的應用,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信息技術知識在生活中的實踐內容,在課堂教學和課后拓展中開展生活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知識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觀的培養。比如,在進行“文字處理與應用”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布置如下任務:根據本章課程所學的知識,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文章或者自己寫的作文進行文檔設計與制作。這一練習內容可以將學生喜歡的文章或自己的作品以另一個形式展示出來,有效激發學生的操作積極性,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和實踐的有效遷移,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課后拓展環節,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設計實踐活動的流程,實現信息技術知識和生活的有效融合,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比如,在“制作動畫作品”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借校園文化節的契機,組織學生應用學習的知識進行校園文化節宣傳動畫的制作,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課堂練習,真正將信息技術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以此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3]。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涵蓋文化素養、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要求教師重點培養學生的知識理論、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體驗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及生活教學法的有效應用,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書君.核心素養下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才智,2019(04):151.
[2]焦立新.基于項目的學習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探究[J].科技風,2019(03):40.
[3]張明亞.例談面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2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