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鳳
摘 要:在教育新時期,傳承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課程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具備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對于語文教學以及學生發展而言,都具備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首先分析了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然后分析了具體的教學對策,希望可以給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融入傳承
我國是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沉淀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時代發展中,對于這些傳統文化,一些文化面臨著傳承弱化的困境。因此,在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對于小學語文課程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形成重視,將其有效融入進來,從而切實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效果,使其在新時期取得進步發展。
一、傳統文化對小學語文的積極作用與融入原則
(一)積極作用
從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來看,在目前的環境下,教學活動存在一些短板問題,比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知識積累薄弱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就導致教學活動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沒能跟上教育形勢的發展變化。而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能夠在多方面給語文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第一,可以拓展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傳統文化是學生語文學習中需要了解的知識,在課堂上對其進行融入,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形成有效掌握,拓寬自身的知識面。第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單純的書本知識不容易激發起學習興趣。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在課堂上引入全新的元素,這樣能夠給學生新穎的感受,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第三,有助于深化教學。小學語文課程的知識難度并不高,對于一些知識的了解淺嘗輒止,并未進行太過深入的探究。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便可以對一些知識實現深入的拓展,加深學生的認識理解。
(二)融入原則
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引入課堂即可,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在相關原則的限制之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契合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指傳統文化的融入,應該和教學內容保持一致,也就是引入的傳統文化,應該和課文內容在某個方面保持一致,不能完全和課文無關。其次,趣味性原則。引入課堂的傳統文化,最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多樣性。引入課堂的傳統文化,要種類多樣,不能局限于某種單一的形式。多樣化的內容,才能讓課堂保持新穎。
二、小學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具體策略
(一)引入傳統文化導入課堂教學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優先關注課堂導入的環節,引入恰當的傳統文化,創設具有趣味性的課堂導入環節,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比如,在教學《陶罐與鐵罐》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課前導入環節,就可以立足傳統瓷器文化,創設一個“瓷器展”的課堂導入環節,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的瓷器,并且配上《青花瓷》這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構建起音畫結合的環境,引導學生觀看。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對哪個樣式的瓷器最喜愛?為什么?通過這樣的一個環節,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之后,再切入到課堂的講解,就能讓學生有效理解課文內容。
(二)結合傳統文化輔助課文講解
在通過傳統文化創設課前導入的基礎上,還可以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運用起來,結合傳統文化對課文進行講解,讓學生可以對課文形成更深的了解,同時對相關傳統文化形成認知掌握。比如,在教學《元日》這首古詩的時候,詩歌主要描寫了春節大年初一的情境。在歷史上,有很多描寫春節的詩歌。在課堂上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類似的詩歌,展開對比教學。如文征明的《拜年》、孟浩然的《田家元日》、來鵠的《除夜》等。在課堂上,就可以將這些古詩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和課文進行對比閱讀,分析不同古詩對春節描寫的異同,從而加深理解掌握。
(三)基于傳統文化創設練習實踐
對于語文教學,練習實踐是不可缺少的,通過適當的練習,才能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形成有效掌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傳統文化,創設練習實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相關的語文知識形成有效掌握。比如,在傳統文化中,對聯是一個特別的形式,而且傳承至今,仍然有很廣泛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對聯,創設對聯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教學的一些修辭技巧,如比喻、擬人、夸張等,通過這些修辭技巧,來自主創作對聯。通過這樣的教學,就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效掌握。
小學語文教學,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注重傳統文化在課堂上的融入。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講,就可以從課堂導入、課文講解以及練習實踐這些環節出發,對傳統文化合理融入,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邱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J].好家長,2018(73):211.
[2]李陽.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中華少年,2018(4).
[3]劉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分析[J].新課程(上),2018(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