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流通現狀及其對經營人才的新要求,論述農產品安全流通人才培養項目的實踐探索,認為學校要加大與企業合作力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融入人才培養中,使學生成長為具有農產品安全流通意識與質量監測基本技能的復合型農產品營銷人才,并對實踐中的得失進行反思。
【關鍵詞】校企合作 農產品 安全流通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092-02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影響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農產品是食品的重要部分和主要原材料,農產品流通是農產品進入消費領域的最后一道防線,責任更為重大。為了保證市民“菜籃子的安全”,各地把流通領域農產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市場管理工作重點,倡導“農超對接”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提高農產品流通的安全保障度。
“農超對接”這一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對超市農產品經營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農產品經營人員要具備復合型知識和技術結構,既要懂經營,又要了解農產品生產基本技術,具備對農產品生產環境及產品的物理、化學指標進行檢驗的基本技能。
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及其流通現狀對經營人才的新需求,我校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流通教育研究”科研項目組,整合社會資源,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教育中心。拓展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融入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市場營銷(超市店長方向)等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培養學生農產品安全意識及質量監測基本技能,使學生成長為具有農產品安全意識與質量監測基本技能的復合型農產品營銷人才。
一、項目探索與實踐
(一)整合各方資源,建成農產品安全流通系列實訓室,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中心
學校市場營銷專業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實訓基地于 2014 年獲得中央財政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支持。在柳州市農業局、柳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的支持和指導下,建設農產品安全流通教育系列實訓室,形成了一個具備 285 個培訓工位,能進行農產品安全檢測、儲運、銷售技能教學的實訓場所。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中心,為培養具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復合型農產品營銷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如表 1 所示。
(二)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農產品安全教育課程融入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課程體系
為了培養學生農產品安全意識及質量監測基本技能,使學生能將農產品安全技術和措施落實到流通鏈中,實現教學與實戰經營的無縫對接,學校與柳州市老鄰居農貿市場開發有限公司、廣西聯華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邀請企業的專家與學校專業教師團隊共同制定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將“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農產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農產品倉儲與配送”“超市生鮮運營”等農產品安全教育課程融入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課程體系,并在教學中貫徹實施。
圖 1 為校企共同開發的“農產品營銷與儲運專業”課程體系(見下頁)。
(三)校企資源共享,基于工作任務流程,構建農產品安全流通的立體化生產性教學鏈
針對企業的人才需求,學校與柳州市老鄰居農貿市場開發有限公司以“訂單班”方式進行深度合作,企業和學校資源共享,企業提供經驗豐富的生鮮農產品經營行家和運行資金,學校提供農產品質量檢測設備、人員等,組建校企運營團隊,引進合作企業生鮮農產品運營業務,承接生鮮農產品采購、配送工作,為企業提供蔬果農殘檢測及儲存、配送服務。基于生鮮農產品經營的工作任務流程,利用校內農產品安全流通實訓基地,形成生鮮農產品“采購→檢測→分揀→儲藏→配送→銷售→報損→回庫→盤點”的立體化生產性教學鏈。
師生在校內立體化生產性教學鏈上直接參與企業的運營,在農產品實際流通過程中學習農產品安全監測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經營農產品安全意識,從而確保將安全技術和措施落實到農產品采購、包裝、運輸、儲存、流通加工、配送,直至最后的銷售環節中,進一步提高現代農產品經營能力。
(四)形成“訂、接、聘”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融專業教學與企業經營為一體,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訂、接、聘”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訂”—— 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在學校開設專業訂單班。學校分別與柳州市老鄰居農貿市場開發有限公司、廣西聯華有限公司、深圳 1 號便利店等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訓方案,共同編寫實戰教學指導書,共同實施教學與考核評價,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接”—— 引入企業,承接企業經營項目。引進柳州市老鄰居農貿市場開發有限公司生鮮農產品運營業務,承接柳州市老鄰居連鎖超市生鮮農產品采購、配送工作,為企業提供蔬果農殘檢測及儲存服務。教師和學生全程參與生鮮農產品運營業務,既能學習農產品的經營技能,又強化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并將其潛移默化地融入經營中。
“聘”—— 聘請行業專家、企業內訓師為客座教師,指導并實施生產性實戰教學。聘請廣西聯華超市內訓師、柳州市老鄰居農貿市場開發有限公司連鎖超市營運部經理、湛江廣達營銷公司總經理等企業行家,以及柳州市農產品檢測中心技術員為客座培訓師,進行教師團隊培訓,參與訂單班教學,實現師資培訓與學生實訓、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的高度融合。
(五)校企人才互通,打造高素質“雙師型”農產品安全流通教師團隊
“訂、接、聘”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人才互融通道,實現校企人才雙向交流,共同打造高素質“雙師型”農產品安全流通教師團隊。
校內教師與聘請的行業專家、企業內訓師一起進行生產性教學,學校還派遣教師脫產到柳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柳州市老鄰居農貿市場開發有限公司、柳州市農貿批發市場、廣西聯華超市等企業掛職鍛煉,教師團隊的職業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引入企業,承接企業項目,引進柳州市老鄰居連鎖超市和生鮮農產品配送業務,創設了生產經營情境,企業行家與學校教師共同經營,共同教學,使其教育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
幾年來,農產品安全流通教育教師團隊 8 名教師,每年人均到企業進行 45 天頂崗實踐,參與企業經營活動,其中,1 名教師于老鄰居連鎖超市運營部兼任副經理。團隊中獲農產品質量安全內審員資格 2 人,工程師 1 人,國家一級營銷師 2 人,國家二級營銷師 3 人。
二、效果與反思
校企深度合作,以農產品安全教育為切入點,培養學生農產品安全意識及質量監測基本技能,通過生產性實戰教學,按現代農產品流通企業需求,培養具有農產品安全意識與質量監測基本技能的新型農產品流通從業人員,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現代農產品流通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項目實施期間,學校農產品營銷和儲運以及市場營銷(超市店長方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 98.8%,專業對口率達 86%。主要擔任農貿市場質量安全質檢員、超市生鮮主管、超市采購員、采購主管以及超市店長等職務,畢業生的業務能力普遍得到企業好評。
此外,學校服務社會,面向市民定期開放農產品檢測實訓室,提供農產品檢驗服務,為廣大市民和相關學校學生宣傳和普及農產品知識。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農產品安全流通人才培養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學校專業教育與企業經營、社會服務有效對接,從而取得學生、學校、企業、社會“四贏”的綜合效益。
但是,由于合作企業“經濟效益第一”和學校“育人第一”的理念不同,生產性教學方面還有待繼續探究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鞏云霞,范 花.校企合作 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2]馬成榮,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3)
[3]楊劍英,唐步龍.我國生鮮農產品的農超對接現狀與問題[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
[4]牛亞麗.我國“農超對接”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商貿,2015(3)
【作者簡介】蔣禮榮(1969— ),女,柳州市人,高級講師,現就職于廣西商業學校,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