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遠榮
摘 要:復習課是小學數學的一種重要課型,通過回顧階段所學進行知識點梳理與強化,有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促進其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同樣也需要高效教學法的融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幫助學生整合所學加以鞏固,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提升。文章著眼于當前小學數學復習課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結合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的知識掌握與能力提高方面,為小學數學復習課的高效教學提供了可行的指導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復習課;高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1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070-02
小學階段的數學復習課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基于某一單元所教開展單元階段性的復習整合策略,也可以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大復習。不同的復習內容所需要的時長與課時量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定高效復習課教學方式之時首先要關注復習內容,然后再準確地進行課時規劃。所謂高效復習法,需要結合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動力來促成,當然教師是處于引導地位的,而學生也要在復習過程中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主動地探究知識體系的規律性。小學數學復習課要想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教學實際,包括學生的知識接受情況、教學進度等,然后對癥下藥,以促進學生知識的體系化、系統化和實踐能力的優化提升為教學目標,最終達到高效復習。
一、小學數學復習課高效教學法應用時要遵循的三個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小學數學復習不是教師簡單地把學生學過的內容從頭到尾再講一遍、復習一遍,而是要引導學生把握階段性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整體性的認識提升。在以往學習新課的時候,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不過是一些零散的知識點,但有時一些數學問題的解決光靠某一個小知識是不夠的,因此,小學數學課程是要切實著眼于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系,能夠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并能夠結合新學內容與以前的基礎知識進行橫向、縱向的整體思考。
(二)目的性原則
復習課著眼于效率的提高,那么小學數學復習教學的高效即是關鍵性的教學目標。要想上好一節數學復習課,離不開教學目標的針對性,教師如果既要回顧完前面的內容,還要進行大量的題海訓練,那么便不利于有效達成復習課的直接目標。通常結果表現為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很辛苦,但是學生在知識的整合度上還欠缺很多,教學過程沒有條理,教學質量不高。當教師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上重視到教學目標之重要性時,便會按照教學目標的邏輯有的放矢地展開復習教學,合理分配教學內容與師生職責,最終構建高效課堂。
(三)學生自主性原則
如果說在新課講解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數學教師,那么在復習課中,學生則更顯主體優勢。學生自主性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比如在期中或期末數學大復習的時候,有的學生對計算方面的知識把握不好,而有的學生沒有掌握好圖形類解題方法,那么計算能力強而幾何題型掌握不足的學生可以將重心放在幾何題練習上,攻克自己的弱勢領域。如果教師一味按照課堂復習進度走而不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與個人自主性,將不利于復習課的高效構建。
二、小學數學復習課高效教學法的具體實施路徑
(一)活用練習,重視查漏補缺
對小學生來說,復習課是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每個學生的知識漏洞是不同的,這也要求教師在復習課中所設計的練習內容應當力求全面,以便能夠讓學生及時意識到自己的知識遺漏。習題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的理解,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敏性,而習題的設計水平高低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小學階段,適合學生發展的習題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通過合理的習題練習,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感覺”,并一步一步強化學生對“數學感覺”的掌握,提前為其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扎實基礎。此外,數學題的設計還要在對知識掌握進行查漏補缺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設計出不同的題型,以此來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可以在低年級增加一些“游戲式”的習題,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高年級就應該多配備“實驗類型”的習題,提倡學生“發現學習”的作答方式。其次,一個知識點所匹配的習題應該囊括該知識點的其他變式,還有遷移和探究等方式的習題,而且要注意搭配均衡。
教師對學生練習的反饋也是復習課的重要環節。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首先的基礎工作就是狠抓學生的作業格式,糾正其不規范的作業習慣,這也是復習課的主要任務之一,即敦促學生改正日常學習的不當行為;其次就是教師通過批改作業看到不同學生的作答方式,大概了解學生的作業格式與作答方式之間的聯系。然而作業格式與作答方式是有所區別的,前者是卷面整潔程度,后者是解題的思維方式。學生作答的方式是教材習題設計中重要的一環,也是學生學習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互評的練習反饋模式,例如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單元復習課中,把學生分為兩大部分,讓其分別進行不同的計算練習,而后將作答結果互相交換,這樣可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批改時都接觸到新題,批改的過程也是練習的過程,有效地提升了活用練習的復習效率。
(二)思維導圖,整合知識結構
小學數學部編版教材的編排具有條理性和系統性,從大框架下延伸發展出小章節,適合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復習教學,以便幫助學生建構起單元乃至于整本教材的知識體系。小學數學的初級學習內容有“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數與代數”作為占比最大的教學內容,包括了數的認識、數的估計、數的運算、等式、方程等。“數與代數”里面的“數的認識”在小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扮演著“入門引導”的角色,它在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教育價值。復習課教學便可以從“數的認識”來入手,延伸出有關知識,然后構建出單元思維導圖,再結合其他單元的內容進行補充。
再者是與前幾個學期所學的數學知識結合進行全面整理。幾何復習是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的一個難點,重視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與圖形感知能力,但是借助于思維導圖的形式同樣能夠幫助學生做好這方面的復習工作。例如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這一章,重點講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那么教師可以將其與三年級上冊所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結合起來進行知識框架的建構。中心主題仍然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則作為最后的一大節點,首先要設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構成成分、特點、圖形表示方式,而后還要涉及周長計算與面積計算。通過一連串的知識梳理,學生能夠回顧之前所學,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性,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思維導圖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它能夠引導學生梳理重點知識,還在于它能夠啟發學生通過語言、操作、畫圖、動作等方式,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夠自己動手創作屬于自己的思維導圖,貼合自身的學習實際,這樣才能深刻地讓學生理解數學系統性的意義。
(三)趣味凸顯,活躍課堂氛圍
有些小學數學教師在對數學復習課教學法進行思考時陷入了一個明顯誤區,即認為復習課就要將之前教學過的階段性知識重新梳理給學生,是完全嚴肅的整理過程,不像新課教學那樣還要運用多樣化教學法或多種教學媒體來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以便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這種想法基于一定的教學現實,在新課教學時,學生固然對知識點不夠熟悉,所以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是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而在復習課中,學生對大部分知識點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概念,花費太多精力放在提高趣味性方面反而使得課堂內容顧此失彼。這種現實性的考慮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復習課知識容量大、層次性強,才更需要用趣味氛圍來讓學生更好地回顧之前所學。新課與復習課不是割裂開來的兩個教學部分,而應當是一體化的教學過程,在新課中所運用的趣味性元素,在復習課中也同樣適用。
復習課的氛圍同樣應當是活潑的,因此教師也要適當根據復習整理的內容難度在課堂上滲透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實踐。0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難度梯度還是比較平緩的,教師介紹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靈活地開展課堂小游戲,活躍課堂學習氣氛,適當地引導小學生運用數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到了教學小數以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抓住當前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認知規律特點,在適當時機分別引入小數和分數的生活數學問題,比如小數同錢幣中的“元”和“角”結合、分數同分蛋糕結合,以便幫助小學生理解數量關系,使得他們能夠自主探究規律并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比較小數和分數的聯系和區別,并采用圖表法,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小數和分數是相互聯系、但又有各自應用情景的屬性。
三、結語
通過對小學數學復習課中如何提升教學效率進行具體闡述,首先把握住了當前小學數學復習教學中的一些負面問題,而后針對這些問題展開思考,提出了系統性、目的性、學生自主性三個實用的教學原則。根據不同的復習階段和教學內容,小學復習課的形式也應當進行創新,以便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習需求,并能夠從教學環節的各個方面加以滲透,從而更好地實現小學數學復習課的優化與整理,達成高效復習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麥穎秀.以“評”促“研”——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效益[J].考試周刊,2019(22):75-76.
[2]陳偉江.圖“畫”結合,構建網絡 ——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上旬刊),2019(1):99.
[3]張婷婷.讓數學思維“看得見”——淺談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研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刊),2019(1):67.
[4]丁坤林.優化復習方式提升復習效率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思考[J].考試周刊,2018(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