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科技日新月異,普通高中學校教學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專業人才。為達到這一目的,適應時代需求,高中的教學模式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由于科技發展,信息技術得以廣泛運用。所以,高中可以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因為數學知識比較籠統,為使學生更便利地接受知識,所以更應采用信息技手段,但在信息化教學中,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本文便對信息化教學原則和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49-02
引言
如今,科技進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科教興國,教育是興國之本。為適應時代需求,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也應做出改變,適當實行信息化教學。但在實行信息化教學的同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但是很多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原則不甚了解,從而導致無法有效開展相關的教學策略。對此,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對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進行闡述,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原則
信息化教學是為了方便教師解決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在高中數學中實施信息化教學,應該以凸顯教學有效性為主要原則,將比較籠統的數學知識變得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例如,教學“集合之間的關系”這一內容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構建相應的子集與集合關系圖,既可節約時間,又能使學生更快捷地了解相關知識,培養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此外,教師還應意識到,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所擅長的內容也不同,所以實行信息化教學時,要盡量讓所有學生適應信息化教學模式,適當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針對不同學生,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學“充要條件”這一內容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充要條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采取多種教學方式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相關數學知識,所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教師要積極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信息化教學。同樣,教師也應意識到,以往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完全適用于信息化教學,所以應該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行多樣化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三角函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講解正弦函數、余弦函數的相關概念,依靠信息技術畫出相應圖像,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初步掌握。如在講解三角函數圖像和性質時,教師針對正弦函數圖像和余弦函數圖像的各個系數含義進行提問:“A代表什么?圖像上如何表現?”學生答:“幅度,函數最大值。”教師問:“w指代什么?”學生回答:“頻率。”教師問:“?指什么?”學生回答:“圖像的位移。”通過課堂互動,既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也使學生理解了相關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對三角函數的發展歷史進行講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對相關三角函數進行變換,依靠信息技術,展現變化后的圖像,使學生加深對三角函數的理解。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師要進行相關問題的拓展與延伸,講解相關的三角函數誘導公式,對于學生不甚了解的知識,如正弦與余弦公式的相互轉化、相應的半角公式,以及正切、余切的關系,也可利用信息技術,加深學生記憶,更直觀地學習相關知識。
三、利用數形結合思想,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若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可以適時采用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教學,以便學生能夠更加便利地理解數學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圖像繪畫較為困難,為了節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短時間內將圖形繪制好,配以相應的圖例解說,以便學生更加便利地學習相關知識。
例如,教學“不等式”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相關題目,綜合過往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例如,設f(a)是定義在(0,+∞)上的單調遞增函數,且對定義域內任意a、b,都有f(a,b)=f(a)+f(b),f(2)=1,求使不等式f(a)+f(a-3)≤2成立的x的取值范圍。這類比較抽象的函數的求解,是學生在剛剛接觸函數時遇到的比較困難的學習內容。解題的關鍵是實現三種轉化:將函數值間的不等關系轉化為自變量間的不等關系;根據函數的單調性定義,只能比較兩個值的大小;需要轉化為某自變量的函數值,從而建立關于a的不等關系,求解相應的范圍。如果只是單純口述,不僅單調,而且不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所以教師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通過信息化教學,繪制相應的圖像,展現轉化過程,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同時鍛煉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最適合使用數形結合思想的莫過于“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對lgx的圖像進行講述,再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了解轉換過程,改變對數函數的底數,依靠相應的信息技術繪制出相關圖像,使學生更快地理解相關知識,增強數學運用能力。同時,在講解相關函數內容時,經過數形結合,使學生理解對稱軸變化的影響,以及相應系數的含義,節約教學時間。
四、構建合理評價體系,鞏固教學成果
高中教學信息化成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并沒有根據學生情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致使學生及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成果得不到鞏固。許多學校的評價體系甚至依然采用傳統的評價模式,所以若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及時建立合理的信息化評價體系,明確相應的評價標準,不斷在實踐中完善評級體系,適當進行分層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質量。
例如,教學“數列”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監督學生背誦相關公式,進行日常默寫,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相關概念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水平。比如,現得知一等差數列S4=4S2,a2n=2an+1,求an。學生經過計算得出an的通項公式為2n-1。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知識拓展。如已知an=n+2,bn=2an-2+n,求bn的前十項和,最終求得bn=2n+n的前十項和為2101。教師要及時把握學生動向,對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然于胸,并設立一定的獎懲制度,使學生能夠客觀評價自己。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微課等方式,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監督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準確的記錄,及時統計學生出勤情況以及課上互動和討論等情況。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微信群組,及時發布相關信息,以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查看。此外,教師還要適當進行量化排名,使學生準確掌握自身學習情況[1]。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要盡量滿足所有學生需求,注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若要有效實行信息化教學,首先,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使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方式與課堂活動;再次,借助多媒體,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使學生更快捷地理解、記憶相關數學知識;最后,構建合理評價體系,適當實行分層教學,鞏固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趙秀梅.借助信息技術 構建高效數學課堂[J].名師在線,2019(29):65-66.
作者簡介:楊春華(1971.12—),男,廣西鐘山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