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道 李供應
摘 要:擴招政策的實行,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在政府政策導向下以較快速度實現的,是被動型的、追趕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維護高等教育公平發展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將成為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任務與必然選擇。
關鍵詞: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公平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成為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主要變現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同落后的高等教育之間的矛盾。因而盡快復蘇、快速發展成為這一歷史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戰略主題。1999年,我國開始全面實施高等教育擴招政策,拉開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序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20%,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縮短了普通群眾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距離。但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是否意味著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城鄉、性別、不同收入群體之間更加平等卻仍然是不確定的問題。高校擴招政策的實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是否真正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仍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
根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則可以將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一般來說,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于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從總體上看,世界高等教育大眾化可以大致分為發達國家模式和后發國家模式。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以歐美和日本為代表,高等教育發展是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是在人均GDP達到較高水平,在高等教育投入的生均水平較高的基礎上,經過較長時間而逐步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擴張也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相適應,實現了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與高等學校多樣化。這種模式可以看做是自然演變發展的、主動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后發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普遍是在人均GDP水平較低、高等教育的生均投入水平較低、并主要是社會和政府推動的背景下,以較快速度實現了大眾化,出現了高等教育的所謂跨越式增長。高等教育發展只是注重數量增長,缺乏自然演變發展的歷程,高等教育結構傳承了精英階段的特征,高等學校的多樣化并不顯著,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脫節。這種模式可以視為被動型的、追趕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
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
上世紀60年代,全球范圍內掀起了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浪潮。隨著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有限性與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1999年,國務院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宣布全面實施高等教育擴招政策,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起步。擴招政策實行以后,我國高等教育在短期內快速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1978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有598所,本專科招生40.1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1.55%;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為10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僅為8%。自1999年實施高等教育大擴招,1999年招生152萬,2000年招生220萬人,2001年招生260萬人,到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達1224所,本專科招生增加到34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從此邁進大眾化階段。2004年,我國高校在校生突破2000萬人,一躍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國;2017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達2631所,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總招生超800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3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高等教育已經快速邁向普及化階段。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在人均GDP水平較低,高等教育生均投入水平較低的基礎上,在政府政策導向下以較快速度實現的,是被動型的、追趕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扭轉了我國高等教育相對落后的狀況,從而在不到30年時間里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并快速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邁進,創造了窮國辦大教育的偉大奇跡,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改革之路,為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高等教育“中國模式”。
三、擴招及高等教育大眾化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
1.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
擴招政策的實行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方面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首先,擴招對地區間入學機會差距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199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地區差距逐年擴大。1999年高校擴招后的幾年里,地區差距有了明顯的縮小。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達到了一定程度,全國層次的擴招速度減緩后,地區間的入學機會差距又呈擴大趨勢。劉精明利用泰爾指數及基尼系數,分析了1998—2006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省際差異與地區差異的變化過程,發現地區間機會不平等指數先下降(2002—2006年)后上升(2006年以后)。這一變化趨勢與各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大眾化程度差異有關。擴招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城鄉差異的影響方面有的學者基于全國性數據的研究發現城鄉間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距在擴招后顯著增大了。農村考生大多來自中西部地區,當地教育財政投人不足,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緩慢,造成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中西部省份的農村學生無法同直轄市以及東部教育發達省份的學生享有均等的入學機會。但是,高等教育入學率越高的直轄市和東部地區已經在向城鄉高等教育入學均等的道路上率先邁進。
性別差距在擴招后趨于消失。根據《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普通高校女生占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990年為33.4%,1997年為37.3%,2000年為40.9%,2005年這一比例達到了47.1%。關于民族差異,一直以來,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學生在招生錄取中都執行一定的降分錄取政策。擴招后我國依然在不斷規范和完善少數民族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漢族和少數民族群體不存在明顯的高等教育入學差距。
2.對高等教育過程公平的影響
高校擴招政策的實行,高校學生規模的快速擴大,對高等學校基本教學條件和師資等都產生較大的需要。高等學校應對學生規模的快速增加對基本教學條件和師資等需要的能力存在差異,教學場所、師資力量及實踐實習基地等方面的差異影響學生受教育過程公平。重點高校和經濟發達地區高校獲得政府投入和支持較大,能夠快速應對這種需要。而部分地方高校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獲得政府投入不足,將不能很好地滿足這種需要。
3.對高等教育結果公平的影響
高等教育結果的公平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就業機會和就業質量的公平。實行高校擴招政策后,高校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01年至08年,是中國高校畢業人數增長最快的幾年,短短的七年間,畢業人數增長到原來的4.86倍,到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820萬人。一方面是快速增長的畢業生數量,另一方面是就業政策由國家分配變為市場雙向選擇。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的激烈競爭。這種情況下個體綜合實力相當的大學畢業生受社會資本的影響就較大。而我國又是一個非常注重人情的國家,社會資本的多寡優劣將影響畢業生就業機會的多少和就業質量的高低,從而影響高等教育結果的公平。社會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組織資源豐厚的畢業生更易在短期內以更少的成本找到薪資待遇優厚、性質穩定和發展前景廣闊的工作。社會資本對高等教育結果公平的影響在不同層次的高校存在差異,對重點高校的畢業生影響較弱,而對普通本科和專科院校畢業生的影響相對較大。
總之,擴招政策的實行,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相對落后”到“規模第一”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滿足了廣大人民對接受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要。但這種跨越式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列問題,影響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維護高等教育公平發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將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任務與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大學擴招是否真正推動了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大眾化、擴招與高等教育代際傳遞[J]. 魏曉艷. 教育發展研究. 2017(11).
[2]高等教育擴招對入學機會均等化的影響[J]. 路曉峰,鄧峰,郭建如.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6(03)
[3]中國高等教育擴張的得與失——圍繞國內學術界三大爭鳴的政策效應評價[J].陳林,萬攀兵.中國人口科學. 2017(01).